《红楼梦》线上共读会
查看话题 >第一回至第三回
《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三回 豆瓣共读 过了五一,终于来写共读笔记了。 话说觉得长篇小说很难看得下的我,终于开始从头阅读《红楼梦》了。 第一至三回是分三天看的,只是没有写下笔记,拖到今天想写。我现在进度只能一天看一回目。上次再次看了我单单文字阅读的速度,第三回我就是花了40分钟的(大概17页),就是认真的看书看过去的话。 第一回-----听读过去,比较囫囵,算是没有看懂,以后再看回。可能对这个神话故事读得有点吃力,所以就不是很想看。 终于知道为什么之前一直不想从开头看《红》这本书,可能是缘于之前也是看到第一回就不想看了,竟然对这部经典的开头一点都不好奇,可能觉得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倒有点排斥这些神鬼传说,或者是我刚开始排斥看《红》的原因。不知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呢? 我想假使让我先从绘本入手看故事起源或者又开始看电视剧或视频,或者我会开始好奇这个故事的起源。(完全对电视剧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第二回-----大概能看懂一些人物了。关于黛玉家庭的介绍,爱之如掌上明珠之类。之前都忘了黛玉的父亲叫什么,大概又看到是林如海,母亲贾敏,这下不会忘记吧。还有贾雨村机缘巧合被荐为“西席”“教训”黛玉。所以这贾雨村是黛玉的家庭私教。还有贾雨村与冷子兴的闲聊,最近大家较多关注的大新闻等。他们的闲谈中就把这两大家族宁国府荣国府都交代了一些铺垫。这两家应该是石头城最具规模的两大家族了,有何新闻应该都是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回其实还是有点没太读进去,之后再看回。 第三回-----发现我是到了这第三回,才开始能认真看进去了,毕竟故事开始往正常人间里来了,前几回什么故事我都是排斥的,有点奇怪我的接受能力。或者慢慢看以后会回过头再看开头。先这样顺着看罢。我发现慢慢熟悉了《红》的语言风格,你也慢慢能接受能读得进了。这第三回回目,前半句“托内兄 如海荐西宾”,你看了第二回和第三回就能这样去断句了。大概能理解了。林如海为了感谢黛玉的私家老师贾雨村(他家的“西宾”),因黛玉要投奔城里荣府的祖母去了,顺便便也把黛玉的私家老师雨村一并推荐过去了,加之近些时候教育黛玉似未给报酬给雨村,于是“修下荐书一封,托内兄务为周全,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弟,鄙诚,都是比较谦恭的称呼自己吧),这样以表示对雨村老师教女的感激之情。雨村因此也一起进京,谋得新职。“不上两月,便选了金陵应天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不在话下”有意思的发现很多处结尾写到“不在话下”,看到多次便觉有意思,类似那些“请听下回分解”,不过还是对这句话释义觉得好奇。大概理解为是“下次再续后续事件”的意思吗?哈 这后半部分就是回目的“接外孙 贾母惜孤女”。故事开始走上正轨,我应该也能顺着开始真正读这部长篇拉。 第三回讲到“邸报”,释义为又名“宫门抄”,是古代公布政令的一种“公报”。然后想那个年代还是手抄年代吧,连这种类似“公文报”公布一些重要政令给百姓知道的,应该都是手抄张贴于固定的一些“公告栏”的位置吧~要是风吹雨淋也很容易弄花。 第三回,黛玉开始登场,上京投奔荣府外祖母。“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登舟而去”。黛玉“弃舟登岸”“便有荣府打发轿子并拉行李车辆伺候”,黛玉的心理活动描写,写出她“谨慎”的性格。“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在她这个天真无邪的妙龄少女的年龄,她却并不是天真无知,活泼无度的少女样子,她也是给外祖母添面子,也是为自己母亲。到了荣府,黛玉首次见荣府,黛玉眼中的荣府景致描写。黛玉和外祖母初见。贾母一一引荐黛玉认识家人。 黛玉初见二舅家的姐姐们(后来才知),应是迎春、探春、惜春。对他们姊妹仨的外貌描写。 大家对黛玉的第一印象,“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又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这里不太明白大家如何判断的?只是觉得身体瘦弱便猜测黛玉身体不太好,常服药吗? 第三回,王熙凤出场。对她的描述。性格可见泼辣,豪放,干练。 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邢夫人带着回家后,暂未见到大舅,本留吃饭。黛玉提出要拜候“二舅舅,恐去迟了不恭,”可见黛玉小小年纪,懂礼,或说知书达理。尊重长辈。 第三回最有意思的是宝戴初次相见的情景了。这才理清原来宝玉是二舅家的最小的儿子哈。刚刚登场的三位是宝玉的姐姐们。黛玉都比他们小。是妹妹,表妹。王夫人称呼“混世魔王”。---其实想想男孩子较为调皮玩闹,其实很正常吧。只是古代的封建阶层贫富家族生活方式不一样。环境氛围或者不一样。 原不是在二舅家看到宝玉的,是在用餐时。 宝黛初见。宝玉出场。黛玉眼中的宝玉。之前只是有听闻,“及至进来一看,却是位青年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感觉我们印象就是87版的宝玉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个选角觉得还是很好的。这几句虽不是很懂,却又大概感觉是这样。就是圆脸,皮肤也很好,浓眉大眼,鼻子挺立,总是一副笑嘻嘻的模样,看起来很少生气。那是我们印象中的活生生的电视剧版宝玉,扮演得可真好呀! 原来是黛玉先想这句话“一见便吃一大惊”“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这会宝玉还没留意到黛玉,黛玉先看见了宝玉第一眼,这句话总像那些故事情节中的“觉得眼熟”的爱情情节,原来来自古代经典哈! 《西江月》批宝玉,为什么这样批他?感觉他还只是个不懂世事的孩童。 宝玉看到黛玉了,宝玉眼中的黛玉,并是很多人时常提到的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突然好奇形容眉毛用了这个“蹙”字,因为刚刚打字拼音有点难查找,平时用的少的字。“似蹙非蹙”“笼烟眉”曹公这个形容很特别一样。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样的描写又有点不敢苟同(个人想法哈),应该说是形容得很娇羞或是有点“虚弱”的感觉哈,可能源于出自宝玉的“眼”。好似心生几分“爱怜”之感。宝玉初见“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而贾母笑道“好!好!这么更相和睦了。”---毕竟是表兄妹吗!小孩子大人也不会想太多,这样说也正常。之后的感情只是相处出来的哈。 宝玉初次见林妹妹,和林妹妹的想法一样。两人都有“似曾相识”感觉。黛玉是藏在心里的想法,毕竟也没有机会说出想法。宝玉呢,是直接把想法当着一众亲人表达出口了!这个有点像“童言无忌”“脱口而出”(我想着她们还是少男少女的时期)。很多写两人初见有好感的场景都是“似曾相识的感觉”很有意思的铺垫。这个应该也是曹公想设定的感情路线,是宝黛的感情路线,还没看到后边宝钗来时是如何与宝玉和大家认识的。到时又是怎么的情感设计?想必曹公的环境也有这样一位“林妹妹”让他心生惦念吧,是不是他作品的原型参考?是个谜?哈 后边写宝玉扯玉扔玉,听说黛玉也没有什么玉,就他那么特别被人说,“发作起狂病来”,----此处觉得他这个年龄就真还是个小男孩,小孩性格。不开心就生气耍脾气,并觉得他们都还小。也很好奇书中的年龄定论了。书中是没提的。 先前几天共读我是看了后边几回的,这里看到贾母给黛玉的贴心安排,都有嬷嬷和丫头在身边服伺,大概解答了我后边羡慕他们那么多“随从”的疑惑。大户人家确实不一样,黛玉虽离开父母,投奔的是自家祖母,还是能有很好的生活环境。 讲到“黛玉有还不错的生活空间”这里想到,昨天有看一个老师直播讲红楼梦整本阅读,并看到老师讲到我前几天读到过的四十二回中宝钗找黛玉教训,说不念正书如若念些《西厢记》之类“不务正业”的书,是该受罚和不应该的。我当时写笔记还评“宝钗为黛玉着想,姐妹感情好”这样。老师直播则说,其实宝钗这样并不是真正的为黛玉好的,其实相当于“反教育”了。因为这样教育等于在限制黛玉的自由发展。而黛玉本身为什么她和宝玉都会喜欢并去读《西厢记》等在四书五经之外的“杂书”或当时的“禁书”呢?老师分析说因为宝黛两个都其实相对自由。贾母也给了黛玉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我想到,宝玉也是在家中是掌上宝玉,黛玉则自幼丧母,投奔外祖母,本就令人生怜的一姑娘,外祖母也较宠爱。相对来说,大观园里的人们都不会怎么为难黛玉,她的成长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就是都少于被束缚着。于是她会自由的选择去做一些事情,也鲜少遇到阻碍。所以她会接受像《西厢记》这类书籍。当然这些话是我的理解,老师讲的是更深层次的一些关于教育的。我就发现和我读四十二回理解是不一样的。不过一方面确实是为黛玉着想了吧。只是分析来说,老师讲的也有道理。 有点类似有的过度干涉似的教育,可能有时却让人少了自由发展的空间类似如此。“教育”的问题有待思考和讨论。 继续第三回最后几段了,这里铺垫了袭人的出场。讲袭人是个对主人忠心不二的丫鬟。然后袭人和黛玉还有初次的谈心交流,袭人对黛玉的安慰。撇开后续情节的发展(目前我还未知状态)这个开端觉得黛玉还是会记得袭人的罢。这是她来荣国府后先给她安慰的一个丫鬟呢! 今日写读书笔记写了三千六百多字,今日没有读书,光写了笔记。还是有两回没读懂的。不过你开始熟悉红楼梦的语言了,故事也在继续了,你就开始想继续读下去了。蛮有意思的读书体会。一知半解,不太明白的读着,也貌似一种趣味,还可以写上笔记哈。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