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石窟前史 /003
鼠之
在读 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公元前200年,大同东北部即平城白登山,白登之围。至公元前133年,匈奴入武州塞,激发汉武帝斗争热情,后将匈奴逐步驱北,平城战略地位下降。
建立北魏与建都平城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灭的东胡,有一部分是鲜卑人,曾在内蒙古东部以狩猎、畜牧为生。1世纪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依附于东汉、被允居住在长城以内,北匈奴则受东汉、南匈奴的攻击而迁往西部。 延康元年(220)东汉灭亡,经历三国鼎立后,西晋于咸宁六年(280)重新完成了统一。但是因内乱持续不断,招致游牧民族趁机入侵(五胡十六国时代)。其中,生活在辽河流域的慕容鲜卑部落于337年建立燕国,疆域扩张至华北平原。生活在北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拓跋鲜卑部落3世纪中叶向西南迁至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魏书·帝纪·序纪》)。盛乐原为汉代所设置的定襄郡郡治,有约670米见方的城郭,以游牧为生的拓跋鲜卑迁移至此地时,已有以农业为生的汉人生活在这里,此后,鲜卑人与汉人开始共同生活。4世纪初,统合拓跋三部的猗卢因出兵助西晋退敌有功,被晋怀帝封为代公,拥有雁门郡所在的今山西省北部领地。 在4世纪的华北平原,前燕、后赵、前秦、后燕相继兴亡,拓跋鲜卑被这些势力压制,其统治尚未安定。登国元年(386)拓跋珪即位为代王后,起用汉人为官,并改国号为魏(为区别于三国时期的魏,史称北魏或后魏)。拓跋珪组建了强大的骑兵,同时振兴农业,致力于富国强兵。恰逢后燕慕容垂病殁,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江,拓跋珪乘机派遣大军进入华北平原,至皇始二年(397)基本将黄河以北尽收囊中。为支配当时农业发达、富饶的华北平原,拓跋珪曾计划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但因对草原畜牧地区亦必须予以防控,于是翌年(398)从盛乐迁都平城,次年称帝(太祖道武帝)。据《魏书·太祖纪》记载,其时“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徒何”即慕容鲜卑,拓跋珪将降伏的数十万人迁至平城,以推进新都城的开拓和建设。学界认为当时所建的宫城可能就位于前述的操场城,其宫殿遗址也通过近年的考古发掘得以确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2005)。 引自 第一节 石窟前史 /003
58人阅读
鼠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节 石窟前史 /003
-
第三节 碑文记载的石窟寺复兴事业
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后,平城遂逐渐走向衰微。尤其正光四年(523)随着柔然人侵,阴山一带...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