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晚清中国西部的贸易与旅行》
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乐
42个笔记
◆ 本土和全球化视野的双重观察:
>> 众多的大小险滩又成为长江从重庆到宜昌之间近 500海里的航线上的障碍。 [13]清人吴焘多次入峡出峡,发现“瞿塘、巫山、西陵三峡相连,绵亘几七百里,其中滩石最多,不可指数。
◆ 第一版序言
>> 何有助于外国人和一般大众接触的事情,都被认为会降低极为无知的统治阶层的影响力。
◆ 第一章 引言
2023/5/1 发表想法
那可太不同了
>> 如果当时太平天国成功,中国现在无疑已经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虽然可能在形式上跟我们有些不同。
2023/5/1 发表想法
与经济殖民相对的另一个视角的叙事
>> 如果被允许用西方的机器来开采这些矿藏,使煤、铁、贵金属以及石油被适当地开发,那时巨大的贸易运输量,是目前的帆船和汽船加起来也难以承担的。不仅如此,即使淘汰了现在全部的帆船,那些因此而失业的几千名纤夫,连新贸易所需的劳动力的十分之一都满足不了。他们现在的劳作艰苦而又危险,所得的报酬十分微薄;而到那时,他们挣得的工资将足以使他们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
>> 如果没有革命干扰,这个国家的人民将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消费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富裕起来。
◆ 第三章 宜昌及其郊区
2023/5/5 发表想法
很难说不是阴阳怪气
>> 这些中国狗威胁到人的生存,它们极端憎恶外国人,与它们相处再久也无济于事。
>> 在中国,旅行的人都随身携带卧具,客房里只有一架光床,有时甚至连床都没有。
◆ 第四章 逆流而上过三峡
>> 但我很高兴,因为在大批欧洲旅游者以他们的西方产品涌来打破这旧世界的魅力之前,我有幸游了长江三峡。这种美丽的景色,如果是乘坐轮船匆匆而过,就不可能很好地欣赏,就没有时间研究它的细微之处,也不会在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 有时,我们会感到像在大海中一样孤独。如果我们这条小船出了什么事情,最优秀的游泳好手也游不到岸边逃生。
2023/5/6 发表想法
还在
>> 山顶绿树丛中有一座寺庙,叫做文峰观。后面是高达 2500英尺的山脉。
>> 我非常钦佩这些可怜的苦力的精神和忍耐力。他们在两个月的航程中只挣两美元。每天船老大给他们吃三顿糙米饭,佐以一点炒白菜,而被要求从早到晚拼尽全力工作。
>> 现在的中国是孱弱的,他们干出这番英雄业绩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是,这个在悬崖上开凿的梯孔将存在几个世纪,作为他们的好战祖先的勇气和意志的见证。
>> 夔府下游 5英里,在构成风箱峡左边入口的悬崖上(上述开凿出梯子的悬崖构成右边入口),坐落着一座带庭院的庙宇,还有几座漂亮的亭子,俯瞰周围壮丽的河山。这是古老的白帝城旧址。白帝城是那个战乱的三国时代的一个著名的城镇,现在还可以看见它破败的城墙的痕迹。
◆ 第五章 在四川
>> 自然崇拜似乎是中国人唯一真正的、本土的、普遍的宗教。
2023/5/6 发表想法
今 万州
>> 县城 万县。
>> 我奉劝所有来经历长江险滩的旅游者不要只到夔州就停止了,而应该再旅行两天到可爱的万县河谷来。
◆ 第六章 到重庆去
>> 在岸上步行时,我很喜欢观看一队套着纤绳的纤夫拉着一条大船艰难地前进。单是这种情景就使我有信心走完我的路。
2023/5/6 发表想法
是一些老中源远流长的智慧了。
>> 每个装着护送我的公文的浅褐色大信封里,都写着被派来递交这份公文的两个人(即护送我的人)的名字;但是,中国人的做法是,实际上只派一个人。这个人常常取了两个人的报酬,然后花三分之一雇佣一个乞丐替他做这件事,其余的钱就装进自己的腰包。这种把工作转包给别人的做法在整个中国非常普遍。
>> 这些敬神的演出(通常是像莎士比亚戏剧那样的历史剧)和游行虽然并不总是能求到雨,但至少起到了教育和娱乐人民的作用,使人们忘记日常的烦恼。
>> 每个转弯处,都有一些装饰着菩萨的小庙。路边有一些刻着铭文的石碑,铭文是“世事皆空”这样的句子。
2023/5/6 发表想法
来源于索贿和受贿。
>> 这些差人一般也叫做衙役,隶属于每个县或者大城市下属的各区县,人数有一千多,靠工资只能勉强谋生。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总是在进行的官司,因为打官司的双方都舍得花钱来取得申诉的机会。
>> 一个人走得越远,他就越想走得更远。
◆ 第七章 重庆(一)
>> 东方人对不舒适和受苦能淡然处之。
>> 他们的传统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本能的或遗传的,而不是理性的。他们的抱负也似乎局限在对感官的满足。他们几乎都不具有勇气去控制这种本能的最高意识,因此,他们虽然漠视疾病和死亡,但在需要奋起抵抗的危险面前却畏缩不前。
>> 他们的宗教安抚邪恶的鬼怪,向他们认为会在尘世中帮助自己的圣人恭敬地磕头。这样一个民族看来缺少骑士的感情和忠诚,很难理解我们竭尽全力展现给他们的基督教理想。他们自己的伦理体系是建立在孝顺和习惯之上的,运作良好。推翻这种伦理体系的努力虽然最终可能有好的结果,但一开始就会产生很多危害。
◆ 第八章 重庆(二)
>> 他们的道德伦理体系固然因掺杂了很多愚蠢的迷信而并不纯净,但是,谁又能区分宗教和迷信之间的界限呢?
>> 试图改变很穷的人的信仰一定令人沮丧,因为绝不能相信这些人改变宗教的动机。
>> 肮脏似乎与中国人分不开,对放错地方的东西完全无动于衷,所有的阶层(从最高阶层到最低阶层)都是这样。华丽的丝绸掩盖着没有洗过的皮肤,从官员的紫貂皮的袖口下露出的是既没有洗过也没有修剪过的指甲。
>> 没有任何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对如此多的智慧谚语和道德格言了如指掌。
>> 期待如此一个不动感情,把道德标准应用于日常生存所需时极其实际的民族,能把他们的信仰寄托在一本像《旧约全书》这样的历史著作上,这在一个俗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希望的。中国人未能达到《圣经》上所要求的标准,这只能说明他们是人。他们的文明比所有其他文明都要久远,却未能跟上我们的文明;他们的物质能力和精神能力也是这样。如果要把他们提升到我们的水平,那还要通过很多代人跟西方的世俗接触。
◆ 第九章 重庆(三)
>> 其实中国人在古老的东印度公司把鸦片带入中国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使用鸦片
>> 应该责怪的是制度,这个制度允许明显无能的人留在他的职位上。
>> 中国人是守法的人民,极其尊重既定的权威,耐心地接受既成事实。从他们悠久的历史的角度看,他们反抗的次数并不算多,并且即使有,也只是地方压迫或者无法缓解的饥荒的结果,从来就没有纯粹反对外来王朝的彻底的起义。
>> 中国人没有任何新书也没有任何报纸来让他们消遣,难怪他们要通过吸食鸦片来度过傍晚。同我们的下层阶层的人们基于同样的理由沉溺于酒馆一样,如果要让中国人戒掉鸦片烟,就必须向他们提供娱乐活动和更刺激的消遣方式。
◆ 第十章 顺流而下的航行
>> 政府的垄断使这种不可或缺而通常又很便宜的商品变得价值不菲。
◆ 第十一章 汉口
>> 帆船上行真是烦闷的工作,不幸的纤夫们艰难费力地走过一个又一个由尖角岩石构成的岬角。
>> 这个奇特的民族缺席了所有的变化,极度停滞不前,这使我深感震惊。
◆ 第十二章 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
2023/5/10 发表想法
在此之前,我第一次听说黄桷树是在三峡移民纪念馆里。有个移民故事是,一家人中只有其中一个兄弟需要移民到外地,家人准备了一棵黄桷树送别他。一个充满中国乡土气息的故事。
>> 这里我只想讲一下“黄桷树”。这种树枝叶繁茂,树叶呈深绿色,是这个地区的一大美景,给疲累的旅行者提供极好的遮阴避暑之地。
>> 迄今为止,中国人似乎只是急于学习我们优越的军事技术,而军事技术的目的(如果不是结果的话)是分离各个民族。我们希望,最终结果将会是把各民族团结在一起,而且这一天已经不远了。正如中国经典中说:
“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中顺人和。 ”
比较一下莎士比亚的话:
“正确和错误,在其不和谐的嘈杂声中,公正盛行。 ”
◆ 第十四章 轮船首航长江上游
>> 这是老故事了,只要态度坚决,中国人就会放弃抵抗。
2023/5/11 发表想法
目前客运轮船已经基本被长江峡谷修建的高铁所取代,高铁20分钟的路程,客运轮船需要4个多小时。车马慢的时代一去不返,却让只看到其美好浪漫,没看到其危险残酷的后人们无限怀念。
>> 直到某一天轮船被沿长江峡谷修建的铁路取代之前,目前由脆弱的帆船费力担负着的庞大运输业的主要部分,都将由长江上的轮船控制。随着矿山被开发、新的产业被建立起来,目前可怜的纤夫大军将逐渐被解放出来,他们将从事报酬更高的工作。到那时,这艘小小的利川号做出的这次开拓性航行将会被证明不是徒劳的。
◆ 译后记
2023/5/11 发表想法
标准历史试卷答题模版
>> 他经过长江三峡游历重庆的目的是要让轮船开行到重庆,开拓四川市场,扩充英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在书中,作者对四川(重庆)劳动人民有积极正面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及其各级官吏的腐败无能。但作者站在帝国主义立场,对中国人民也有一些蔑视和污蔑的言论。对这些言论,我基本照原文翻译出来。读者应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些言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