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乌台诗案
沈括,博学善文词,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有张衡后,他是第二个正史有传的科学家。
沈括家贫,迟至三十一岁才中进士,自入仕途,被冠盖荣华所眩惑,使他热衷利禄,竭力营谋进用。
熙宁之初,王安石变法,沈括也曾参与过三司条例司的工作。当时王安石权势正盛,沈括有心依附,竭力拥护新法,王安石初亦相当器重他的才能,但不久就看穿了他的人品。保甲法将行时,神宗有意委任沈括专主其事,而安石对曰:“沈括壬人,不可亲近。”熙宁六年1073,沈括才开始得以起来,先是入馆阁,为集贤校xiao4理,奉召详定三司令敕,继复被派为两浙路察访使,口衔天宪,出为钦差大臣了。
壬人:ren2,巧言谄媚,不行正道之人。
口衔天宪:天宪,王法也;谓刑戮出于其口也。
陛辞请训时,神宗面论中,有道:“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将去,要求苏轼手录近作诗一通,作为纪念,苏轼不疑有他,写了送他。沈括回京后,除了极口赞扬青苗法、助役诸法,绝无不便于民之外,随即将苏轼的近诗,逐首加以笺注,附在查访报告里,签贴进呈,告他“词皆讪怼。”
签贴:签注意见贴在正文上的字条。
苏轼自嘲“不忧进了也。”
王安石二次罢相,举吴充自代,沈括秘密陈常平役法不便诸端,献与吴充,吴便袖在衣筒里,密呈神宗。
事为御史知杂事的蔡确所闻,上疏言沈括“循时好恶,诋毁良法。其前后之言,自相背戾如此。”
神宗甚恶沈括的反复无常,落翰林学士,以本馆贬宣州。所以,乌台诗狱发生时,沈括已不在京。
======================================
宋代谏官制度与唐不同,唐代的谏官隶属门下省,辖属宰相,所以常为宰相执言,谏诤的对象是皇帝。宋初为防止大臣专擅,产生权臣,所以定制谏官皆由皇帝亲自选擢,于是台谏的地位超然独立,越出执政之外。朝廷更许谏臣“风闻言事”,说错话可以不负责任。苏轼曾上书说“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不料今日,竟然身被其祸。
后世史学家批评神宗尚义而好名。
以李定为首的台谏官,目的在打击保守派的潜在实力,摧毁他们重登政坛的机会。借以巩固王安石去位后,力量已显薄弱的新政派。当时王安石已黯然离京,吕惠卿阴谋败露,一时绝难再起,吴充为相,不过地位中立。
监察御史舒亶dan3,与何正臣联手进札子指苏轼讥切时事。舒亶,初为县尉,因杀人罪被停废多年。张商英为御史,言其才可用,始得改官。办了苏轼案之后,得意起来。商英把自己女婿的课业写信给他看,他反手举报,使商英被贬。
何正臣发难,舒亶接上,无名小卒李宜之接上(想借此出名),最后是御史中丞李定。
“湖州苏轼,初学无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笑死 你他妈算个几把,不服母丧,禽兽不如的狗东西罢了)”
有一天,李定在崇政殿的殿门外,大伙儿一起等候早朝,李定突然跟同列的官员道:“苏轼确是奇才!”别人不知其意何在,不敢搭腔,他自言自语道:“一二十年前所作诗文,引经援史,随问随答,无一字差错,此非奇才而何?”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