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追寻治国的原则
从最可信的青铜铭文来看,周人一直自视为边陲小国,视殷为“大邑商”,尽管不满殷商的压迫欺凌,而且文王还很有可能死在殷人手中,但周人依然不敢轻举妄动去“翦商”。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史书上号称来了八百诸侯,但结果却不是出兵攻打殷商,而是下令解散退兵,因为武王仍然没有把握能够击败商人。 几年之后,而有“牧野之誓”,武王终于下定决心出兵,但他的主要动机应该还是为文王复仇,向殷商宣示:我们不是那么好欺负,可以让你们高兴怎样就怎样的。出兵时,周人也许并没有把推翻殷商共主地位设定为目标。怎么想也想不到,商人的军队如此不堪一击,一日夜间,周人就打进了朝歌。如此快速的胜利,反而让周人感到难以置信。 这就是周初他们不断反复疑问“殷商怎么败亡的”背后的强烈动机。因而周初的文献,集中处理几件事。第一就是:到底我们怎么赢的?本来压在我们上面、统治我们的殷商又是怎么输的?第二则是:赢了之后,我们该怎么办?要用什么方法保有新得到的地位,才不会给自己招来祸患?第三:得到了至上的新地位,那我该如何处理败亡的殷遗民?又该跟他们建立什么样的新关系? 环绕着这三个大问题,而有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大启蒙,而其核心人物,就是周公。显然周公主导、塑造了周人这套新的政治理解与政治价值,不仅提供了三个大问题的明确、合理答案,而且设计、发展了与此答案相配合的行为、制度规范。这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上“周公制礼作乐”的一种说法。
26人阅读
南瓜蒸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追寻治国的原则
-
第三章,商的权力模式
从文字、语法上看,《盘庚》三篇的时代显然早过《汤誓》。还有,文章中存留着一部分的观念,...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