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可以不用“带孩子上班”到底是托了谁的福呢?
陈美龄带着襁褓中的幼子去电视台或演讲会场等工作场所。媒体界首屈一指的才女林真理子和中野翠在周刊杂志上对此进行了批判。山田咏美也在月刊杂志中对“陈美龄批判”附和、赞同。最近一期《朝日周刊》的“媒体时评”专栏中报道了这一连串的事件,并略带揶揄地起名为“两个恐怖女人虐待美龄的故事”。不过,仅仅把她们的言论当作“霸凌”或者“没有孩子的女人的妒恨”等“低水平”的争论,未免不够公平。 陈美龄虽然也在月刊上拼命抗辩说“我才不会输给那些 ‘陈美龄政击'呢”,不过她发言中的一些言语不当也很引人注目。与此相比,更令人介意的是拥护陈美龄的声音极小。所以在这里,就算招致怨恨,我也要主动站出来拥护她 林真理子在杂志中以十分冷静的态度阐述自己的“正论: 引自 工作母亲所失去的 “带着孩子上班若是被制度许可那该有多好…不过,在工作间隙给孩子喂奶,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工作,作为一个职业工作者,我的自尊心不容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她的“正论”是所谓的职业工作者“不容许”的“正论”,是咬紧牙关在职场上和男性并驾齐驱的女性的“正论”。从这一“正论”来看,陈美龄的做法属于女性缺乏常识的蛮不讲理的“娇气”行为。 长久以来,女性因为这类“正论”到底失去了多少东西呢?“正论”起到的通常都是压迫的效果。提倡遵守规则的人,都是可以通过遵守规则获得利益的人。但是女性若不无视规则、蛮不讲理,往往无法让自己的主张得到支持。女性一直以来要求的“工作孩子两不误”“带薪育儿假”“设有育儿室的音乐会”,每一条都是史无前例、不合常理的。 陈美龄既没有像山口百惠'那样“结婚隐退”,也没有像松田圣子2那样暂停事业休“育儿假”。陈美龄出生于父母双职工家庭,也许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在传统的演艺界夫妻共同工作的家庭,一般都请帮佣来度过育儿时期。以陈美龄的收入,普通家庭不敢问津的月嫂,按理说也是可以随便请的。 但是陈美龄连月嫂也没有请。在周围人惊讶的目光中,她成为演艺圈“带孩子上班”的“缺乏常识”的第一人。当然,陈美龄这样的“特权阶级”不能和“普通女性”相提并论,但是她的 引自 工作母亲所失去的 行为让世人看到,“工作母亲”的背后有孩子的存在,孩子并不会在不管不顾中自已成长。若没有人照顾孩子,母亲只好带在身边,自己照顾,“普通女性”也有这个亟待解决的需求。 男人可以不用“带孩子上班”到底是托了谁的福呢?男人也是“工作父亲”。一旦没有了母亲,变成父子单亲家庭,男人也会陷入和女性一样的状况。工作父亲也好工作母亲也罢,都在职场上摆出一副“孩子不存在”的职业工作者的面孔忍耐着。而陈美龄“带孩子上班”,把“育儿不是寻常小事”变成世人可以真正看见的事实。 我主动代替陈美龄参与这次“代理战争”,也许会给她添麻烦。但是,到底是谁高高在上、一脸喜悦地旁观这场女性对“女性带孩子上班”的批判呢?这场“代理战争”的真正对手,也许是更难对付的敌人吧。 引自 工作母亲所失去的 “女性也应该作为职业工作者自食其力。不可以带孩子上班给企业添麻烦。”林真理子对陈美龄的这一批判不仅在工作女性中,在主妇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支持。此事至今仍处于支持方和反对方的论战旋涡中,很多人都表示“我有话要说”。我认为这次论战的意义在于女性之间关于“边育儿边工作”一事的热烈讨论和影响的扩大。 “二战”之后,关于女性问题出现过3次以“工作还是家庭”等为主题的“主妇论战”,但每次都只有一部分人参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陈美龄论战”参与面的扩大可算是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试金石。 陈美龄论战的关键词是“添麻烦”,即带孩子去上班是给社会、企业添麻烦,是对自己的纵容,而纵容陈美龄这么做的社会也是不对的。可是,“带孩子上班会给公司添麻烦”一旦变成社会共识,那就不妙了。要让我说,带孩子上班的女性不是自我纵容,反而是那些把所有的育儿责任完全推给女性的男人才是对自己最大的纵容。 引自 女性们,不要再当“阿信”了 我们可以理解那些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希望别人给自己添麻领的人。但是,谁都会生病、衰老,不可能在一生中都不给任何人添麻烦。那些咬紧牙关说着绝不给人添麻烦的人,一旦生病或衰老,究竟该怎么办呢? 再来思考一下,如果说带孩子上班会给人添麻烦,那么大概可以分为4种情况一企业、孩子、女性、男性。 林派的理论正是企业方的理论。这个理论仅仅把现在的男性社会生搬硬套给了女性:一切以企业利益为准,哪怕自己会粉身碎骨。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女性追求至今的女性解放,并不是要变得像男性一样拼命。这次的论战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件事,就是在女性中也有众多默默忍受一切的“阿信式”打工人。 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孩子上班其实也是在给孩子添麻烦。孩子在一个既没有玩具又没有小朋友一起玩的环境里是不可能快乐的。而且,想找一个不觉得孩子麻烦的环境,估计只有自己家里了。这样一来,问题就回到了“因为女人和孩子是社会的麻烦,所以应该退回到不惹麻烦的地方去”。 那要怎么解决呢?只有扩充和完善幼托设施。例如从20世纪0年代初期开始,地区公民馆等公共设施内设置了临时托儿所,现在已经基本普及了。那么,为在育儿期同想去饭店或看电影的人开设一家带有临时托儿所的电影院,作为一种经营手段也是可以成立的吧。 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对小孩有利的事,也是大人最终判断 引自 女性们,不要再当“阿信”了 并做出决定的。这种判断的基准因人,因时代而异,并不是绝对的。既然如此,让女性做她觉得是对的、想做的,就是最好的判断。有一位小儿科女医生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妈妈若是生活得开开心心,对孩子来说就是合适的”。 能够生活得开开心心,所需要的条件也因人而异。有的人觉得能去工作就开心,也有人觉得待在家里开心。重要的是,完善我们的社会体系让女性能够生活得开心。如果能够让女性坚持对她们有利的主张,即使不符合社会常识也应该支持。 女性们,不要再当“阿信”了!陈美龄带孩子去上班,即使引发了问题,也比不带好得多。因为只要不发生问题,我们的社会体系就不会有任何改变。 不过,对于陈美龄的母子一体感,我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她说:“在孩子1岁半之前都应该坚持母乳喂养。孩子年幼时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可以在母子间建立稳定的信赖关系。”这种想法对有工作的母亲来说是一种威胁,会让她们因罪恶感而苦恼。年幼时缺乏身体接触会导致孩子误入歧途,这种说法并没有根据。另外,她说“很多事情都是生了孩子后才明白,所以女性应该生孩子”,这也让我觉得很困扰。我虽然没有孩子,但很理解母亲带孩子的辛苦和不利因素。一部分女性试图把从自身的浅薄经验中得出的判断强加于所有女性,这种做法只会给整体女性带来不利的影响。 最后,“陈美龄论战”让我最为厌恶的是男人沉默、退缩、 引自 女性们,不要再当“阿信”了 作壁上观的行为。这种行为直接凸显了他们的想法 一“育儿仅仅是女性的问题”。对于不参与育儿的男人来说,不存在父子关系。这和抛弃孩子有什么两样?我希望男人能尽早意识到这点,这笔账迟早有清算的一天。日本社会一方面赞美“母性”的伟大,另一方面却不对女性或孩子提供任何帮助。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体系,不让带孩子的女性受到损害。这次论战必须要把男性和整个社会卷进来。 引自 女性们,不要再当“阿信”了
55人阅读
五彩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导致主妇失业?
的性别任务分工,只不过是明治维新以来短短100年的“传统文 化”而已。 在美国,站在反对《平...
-
孩子是石器时代人
《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颁布了。对于这部法律,劳资双方都恶评如潮。 资方觉得若是在职场上实...
-
男人可以不用“带孩子上班”到底是托了谁的福呢?
-
语言变化改变世界
性骚扰被认定为工伤的一种。因此,制定防范性骚扰对策是雇佣方的责任。假设在职场中有男性张...
-
任何自由和权利都不是谁赐予的
其实,从《均等法》起草过程中对用工单位一再让步的态度就已经预感到会这样。《均等法》对有...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