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国家概念和宗蕃朝贡体系。
P 18
从1618年到1648年这三十年,中国和西方诸国都各自处于一场帝国之内的巨大战争中,战争都指向帝国内部政治秩序和外部国际秩序的重建,然而重建的原则截然不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对神圣罗马帝国、欧洲诸国、罗马教皇以及嗣后欧美国际法和国际秩序而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权国家的概念从此日渐风行,并在19世纪伴随着欧洲殖民主义抵达中国和中国周围的国家,最终于20世纪中后期彻底确立了在全球国际秩序中的统治地位。 在中国,1648年是大清顺治五年,在经过差不多三十年的战争以后,除了王朝鼎革之外,其余的内政外交方面,并无根本的变化。一个旧的帝国倒下了,一个新的帝国正在站起来,多少沿袭着中国历代王朝走马灯一样的路数。然而,清朝此后因各种因不断地开疆拓土,最终在18世纪后半期建成了一个比明朝要广阔许多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极其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更对20世纪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外体系方面,清朝并没有推行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地策略,而是沿袭明朝的做法,与朝鲜、越南、琉球、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一带)、暹罗(即今泰国)、南掌(今老挝琅勃拉邦)、缅甸等周边国家以及荷兰等西洋国家建立了一套包括朝贡和跨国贸易在内的宗藩朝贡体系。中国自认为是这一国际秩序的中心与文明中心,诸国都是外藩朝贡属国。清代中国的这套国际秩序,极大地影响了19世纪以来东亚、东南亚和内亚等很多国家的命运以及地区国际秩序。
57人阅读
沉睡的森林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主权国家概念和宗蕃朝贡体系。
-
不读史就会以讹传讹
P 280 根据《辛丑条约》,中国向美国等国家赔款4.5亿两白银。1905年,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第一...
-
如何避免层累地看待清朝历史?
在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顾颉刚沿着怀疑古代历史真实性的道路,提出了一个理论,即"层累地造...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