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页
米可
在读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
大部分教科书论热时相当机械,大致是热分虚实,实热则清热,虚热则滋阴,几成定式。无异于默认虚热与阴虚几乎同义,有时虽也提及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但证候描述多是戴阳等接近回光返照的表现,将“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的常见现象作虚夸,使学习者误以为,真寒假热定是较罕见的阳欲脱之重证。因此,一见虚热,即与阴虚自动挂钩,以致郑氏慨叹:“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 实际上,虚热之证,阴虚、阳虚所致者约莫各各参半。阴虚之火,因龙无法潜游于浅水中,水浅则龙升,这容易理解,因此,滋阴降火是治虚火常法。至于阳虚阳浮,除郑氏的水高龙亦高之解外,清代罗东逸《内经博议·足少阴肾脏病论》中的“水暖而龙潜,水寒而龙起”亦堪作参。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思考,以人之体温浸于暖水中自然最舒服,水太热或太寒均为所恶。以人为参而推之于龙,其是水中之物,为坎中真阳,其性阳,虽喜水,但也不会喜欢反差太大的寒水。 因此,扶阳抑阴以治浮火,以罗氏之解则为:“水暖而龙潜。”以郑氏《医理真传》之解则为:“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又有称桂附为引火归源者,皆未识其指归,不知桂附干姜,纯是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廊廊(廓朗),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引自 (六)坎水太阴肾系象
7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