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结论更重要的是方法
酒神 (体胖还需勤跑步,人丑就该多读书)
这本书与其说是「改变心理学的研究」,不如说是「改变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尽管总有教导说「不要看他的结论,而要看他的方法」,但好像这句话总容易被轻视。
我在日常阅读中,就是如此。
我读过不少社科类研究类书,那些最让我兴奋的都是其结论,让我感到对世界的了解又进了一步。但我好似经常忽略其方法,忽略其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忽略方法的延伸。
然而后者才是更重要的。
婴儿是否天生具备对深度的知觉能力?
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是否有先天性的偏好?
人的分类能力,究竟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通过语言所习得?
这是问题。
婴儿天生具备深度知觉能力。
婴儿的认知中先天性偏好,比较喜欢椭圆形、像面孔的物品。
人先天具备分类能力。
这是回答。
好了。
多数时候,当我知道结论时,我会欣喜若狂,但同时也止步于此。
回答很容易获得。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怎么做的,以至于能得到这样的结论?
只满足于答案,那永远只能等待他人投喂答案;但执着于研究方法,才有能力触类旁通,让自己有能力去探索其他。
上述几个问题,心理学家们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个叫「视崖装置」,给婴儿制造一个悬崖的错觉装置(但实际上不是),观察婴儿是否能知觉到悬崖(高度差)的存在并进行躲避;
第二个叫「注视偏好」,摆放各种图案,如脸型、圆形、三角形等,观察婴儿注视对象及时长,借此来分析其认知能力;
第三个是「颜色分类」,教授那些没有颜色语言、接近原始部落的人关于颜色的知识,而后进行检查。
这些实验方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演出问题的答案,更在于它们开创了研究复杂问题的先河,为后来者研究其他问题而提供了思路。
结论在它出来的那一刻,就变得不重要了,毕竟那也是别人的结论。但我们可以借用他人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新的问题,去开拓新的领域,去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张五常读书时连续几年听同一个教授讲同一门课。
有一天教授问到:“Steven,你为什么要一直上我同一门课?”
张五常说:“我想学您的思考方式。”
思考方式,就是更为重要的「渔」能力。
酒神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三个实验:人性是先天的。
看到个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是:人格的塑造,是遗传作用大,还是环境作用大? 或者套用更通俗的...
-
比结论更重要的是方法
-
关于梦,它并不是预言、托梦等,甚至毫无意义。
本书第二章有关于梦的研究,简单说就是, 1,每个人都会做梦。且如果睡觉时「做梦」被剥夺(...
-
智力不止IQ,记忆也可能有假
认知心理学上两项有意思的研究 在认知行心理学上有两个有意思的研究,分别关于智力和记忆。 ...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