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近代上海很像一个袖珍地球,全世界不同民族文化,英、美、德、法、俄、日、犹太、印度······全中国不同地域文化,南起香山、潮州,北到齐鲁、幽燕,东起江浙,西迄川湘,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俗,都到这里来一展风采,百相交流、融合。说它像一个袖珍地球,而不是世界文化博览会,因为很多外侨是这里的居民,而不是过客。居民与过客不同,居民有长久性,有认同感,长期居住在上海的英美人自称 Shanghailander,直译就是上海人,过客则呈临时性,无认同感。因为是居民,所以,他们引进电灯、电话、自来水、抽水马桶,首先是自己欣赏,满足自用,而不是为了炫耀、兜售。其结果也有宣传作用,但这种宣传不是灌输式宣传,而是示范式宣传。灌输式宣传是我说你听,俯视式的,示范式宣传则是我做你看,平视式的,后者更能让受众心悦诚服,自觉接受(总序p5) 引自 绪论 研究上海城市社会生活,从多时段、多角度、多侧面切入比较理想。为此,本书在卷目设计方面,既有以空间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公共活动场所(茶馆、饭店、旅社、浴室、广场、菜场)、公共娱乐场所(公园影剧院、书场游乐场跑马厅跑狗场赌场和校园生活的研究;也有以职业、阶层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买办、医生、报人、律师科学技术工作者、女生活的研究;还有以国别民族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英美人、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犹太人、印度人的研究。各卷关注点以广义的社会生活为主,包括人们的居住、饮食、衣饰、交通、娱乐、交往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工作环境、工作特点收入、消费等方面,兼及其政治态度、精神生活( 总序 p6) 引自 绪论 从本书作者的本科时代起,我就因执教于上海师大而结识二十岁出头的江文君,一晃十年过去了。这个十年,文君潜心治学,进步很快。他对资料的解析,对国外新理论的吸收,思维的活跃,以及写作驾驭文字的进步,均有目共睹。在博士生之初,文君提出以近代上海中产阶级为研究对象,我着实为他捏一把汗。待三年过去,他递交的博士学位论文足有 60 万字,论文架构宏大,梳理清晰,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历史学功底与较为广博的知识结构,文字流畅且富于思辨性作为指导教师,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p17) 引自 绪论
6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