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支撑历史修正主义的战争观 四、“日本与英美迫不得已作战”之论
四、“日本与英美迫不得已作战”之论
“迫不得已作战”也好,“自卫战争”也罢,这种观念至今依然根深蒂固。“为了打破‘ABCD’包围网”,“日本不得不踏入战争”,天皇发出的“开战诏书”是这样对国民说明这场战争的正当性的。 但是,对照现实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1941 年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与德国相呼应的向南进军扩张论,即武力南进论,并不是什么自卫,这可以说是日本积极联合德国更改世界秩序的行动。 陷入日中战争泥沼的日本,通过和德国联合,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东南亚的欧洲殖民地。这是 1940 年 7 月第二次近卫文磨内阁成立之前,在东京杉并区近卫文鹰私邸荻(110页)外庄召开的获窪会议(近卫文鹰、松冈洋右、东条英机、吉田善吾等人与会)上明确指出的方向。在这里,日本与德国在欧洲的胜利(即同年 6 月法国投降)遥相呼应,“为了将东西及邻接岛屿里英、法、荷兰、葡萄牙殖民地纳入东亚新秩序的内容里进行积极努力”。也就是说, 在国家指导层面已经决定武力挺进东南亚的欧洲殖民地了。 根据获窪会议的协定,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1940年 7 月 26 日)伊始就确定《基本国策要纲》,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也决定了《伴随世界局势处理要纲》(7月27日),德、日、意三国同盟的缔结和武力南进路线正式成为国策。获窪会议时“将英、法、荷兰、葡萄牙殖民地纳入东亚新秩序的内容”以“大东亚新秩序的建设”表达出来,松冈洋右外相也用“大东亚共荣圈”来进一步说明“大东亚新秩序”。 松冈外相和陆军将领不仅利用德、日、意三国同盟,还企图利用德国与苏联的合约(1939 年 8 月德国与苏联缔结不可侵犯条约)从而也与苏联合作,最终形成所谓“日德意苏四国同盟”,甚至产生过打倒英国、封锁美国的构想。《伴随世界局势处理要纲》中揭示出,当时日本与苏联关系的飞跃性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从以前的敌对到(111页)合作,实现了大的转折,这点也在“日德意苏四国同盟”论中得到反映。 在日本与德国联合试图一举改变世界秩序的积极扩张论抬头的背景下,陆军和松冈外相积极促成日本与德、意缔结三国同盟,近卫首相对此持支持态度。对三国同盟始终持坚决反对意见的吉田海军大臣被迫“因病辞职”,接替他的及川古志郎海军大臣听取海军中坚干部层的意向,也承认了同盟论。(原来那些对三国同盟持怀疑观点的海军官员,后来认为有“日德意苏四国同盟”的可能,那么陆军对苏联没有挺进战争的危险,同时英国败北又迫在眉睫,因此他们也转为赞成三国同盟。) 1940 年 7 月 27 日,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决定根据《伴随世界局势处理要纲》,几乎在缔结日、德、意三国同盟(9 月 27 日)的同时,进驻越南北部。 日、德、意三国同盟的缔结和日本的武力南进,彻底恶化了日本与英美之间的关系(1940 年 9 月 23 日)。日本与在欧洲作战的德国、意大利缔结军事同盟,这意味着日本明确站在英、美、法的对立面。(早在 1940 年 6 月 10 日意大利也宣布对英法开战。) 由于武力南进意图明显,英美开始视日本对其殖民地权益构成直接的威胁。因此,英美对加入德国阵营后日本(112页)的扩张路线采取了强烈的报复措施。亲英美的米内光政内阁被陆军推翻,具有明确亲德倾向的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这使美国政府态度更加强硬,1940 年7 月 26 日,美国对日发表了限制向其出口飞机用油和钢铁的措施,并宣布 1940 年1月到期的保障日美间自由贸易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已经失效并不再续约,政府可以介入限制进 出口贸易。 日本主动接近德国和向南挺进引起美国的经济制裁,日本便以展开更为强行的南进路线来应对,恶性循环就此开始了。美国下决心废弃《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因为日本在中国的战线已经扩大到华南地区,侵害了英美的权益,所以采取强硬手段封锁天津的英法租界。 当然,日美关系恶化不只是日本方面的原因,关系恶化到要开战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与德国携手武力南进,这一点可以通过研究史实来证明。因此,所谓“战争自卫论”不过是为了做宣传工作而牵强附会的议论,可以说是无视 日本主动扩张主义的历史认识。 说到底,日本与实际上进行战争的一方当事者(德国)结盟,组成三国同盟的大前提,就是和英国、美国对抗。这是三国结盟之前日本国家指导层面的认识,这里与其说是“自卫”,不如说是在世界局势变化之中,日本(113页)如何高明地利用德国的胜利来扩大自己在南方的势力范围,从而在不惜诉诸武力也要向南进攻的意见上达成一致的。 那么日本又是如何向南进攻的呢?和德国携手是大前提,把参与当时德国提倡的“世界四分割论”作为基本方针。 1941 年 2 月 3 日,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作出《对德意苏交涉案要纲》(4)的决议。其中第一条“让苏联接受所谓‘里宾特洛甫腹案’”。这里的“里宾特洛甫腹案”,即德国提出,让苏联承认加入到德意日轴心国一方的提议,日本也在追随这个路线前进。还有第三条“帝国对大东亚共荣圈地带拥有政治指导者地位,负有维持秩序的责任”,这里明确规定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地带”的政治指导者地位,并使德意苏承认这一点。此外,“经济上,帝国在上面所列地带内的国防资源拥有优先地位”,明确了日本对有关“国防资源”的优先拥有权。
日德意苏四国如何瓜分世界
“将世界分为大东亚圈、欧洲圈(包括非洲)、美洲圈、苏联圈(包含印度、伊朗)四个大圈(英国留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大体和荷兰同等待遇)。”(114页)将世界分为四个部分,大东亚圈为日本所有,欧洲圈(包括非洲)分配给德国和意大利,将美国封锁在美洲 圈,苏联统领印度、伊朗,英国只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荷兰这时已经被占领,这是战败国的待遇。
接着,要纲中提到,“帝国在战后的和谈会议上实现这些主张”,当时政府已经性急地开始考虑战后的和谈会议了。也就是断定世界战争会以德国为中心的轴心国的胜利告终。这个时候,苏联和德国还缔结着互不侵犯条约,日本认为苏联站在轴心国一边,他们的想法是与包括苏联在内的几个国家瓜分世界。 日本作为战略判断基准的“里宾特洛甫腹案”中指出:
第三,三国及苏联约定不得援助各方任何敌对国家和加入此类国家。
日德意轴心国同盟再加上苏联,成立日、德、意、苏四国联盟,试图将苏联完全拉拢进来。下面是日本、德国、意大利、苏联在将来的势力范围。
第四,实现以容忍日本占领南洋,苏联占领伊(115页)朗、印度方面,德国占领中央非洲,意大利占领北部非洲为主旨的秘密协定。
如此看来,德国早有提案试图重新分割世界,日本也想按此方案进行,此“里宾特洛甫腹案”上奏到天皇,并得到裁决许可。 重要的是这种南进扩张和再度分割世界的路线和主张早在日本“自卫”论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开始宣传“自卫”论是之后的事情。主张“自卫”的论者完全忽略了以轴心国利益为中心的日本国家战略论,看不到日本陷入战争的真实原因。
Da Yong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三章 支撑历史修正主义的战争观 二、“战争和殖民统治也有好的一面”之论
二、“战争和殖民统治也有好的一面”之论 “战争和殖民统治也有好的一面”这样的议论,至今依...
-
第三章 支撑历史修正主义的战争观 三、“大东亚战争为亚洲独立发挥了作用”之论
三、“大东亚战争为亚洲独立发挥了作用”之论 日本的战争推动了亚洲的独立之论现在也常有耳闻...
-
第三章 支撑历史修正主义的战争观 四、“日本与英美迫不得已作战”之论
-
第三章 支撑历史修正主义的战争观 六、如果说是侵略战争,“战死的人岂非犬死”之论
六、如果说是侵略战争,“战死的人岂非犬死”之论 如果说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那么战死...
-
“村山谈话”是指村山富市前首相在1995年8月15日以《值此战后50年的终战纪念日》为题发表的谈话。安倍不认为村山谈话是符合 21 世纪未来志向的谈话,消去村山谈话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1.何为“村山谈话” “村山谈话”是指村山富市前首相在 1995 年8 月 15日以《值此战后 50 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