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黄庭坚诗选
潘伯鹰
此诗前二句用卢生在邯郸道上,借枕头睡了一觉便过了一世富贵的故事,以及虞卿游说赵孝成王,一见就蒙赐白璧一双的故事。意思说富贵有时来得很容易,但不久长。后二句转过本意来说,既然如此,不如像鹿一样只要有口草吃就行了,像鸥一样,只要能在江上就行了。这一种六言四句的诗,宋朝人多喜欢作。山谷尤其精于此体。除了思想内容的丰富和诗情的醇厚以外,这其中要诀,须将句法炼得坚挺,把不相干的转折字虚字删得干净。这样才能将意思的转折藏在里面,因而耐人寻味。凡研究山谷诗的人,必须首先从这里钻研进去。这是需要细心长期体会的。
豫章的东湖,在山谷的家乡。收二句忆及东湖的旧游,以表示自己思归的本意。按山谷此诗及前一首《双井茶》诗都是用的书、珠等韵脚。像这样的诗,集中共有多首,都是他的很出名的诗。这种诗体的特点在以很少的句子,很窄的韵脚,写出高广的境界,深远的思路,又要自然,又要变化,又要有风神。这工作是很难的。读者需要虚心仔细去玩味作者用笔用意的方法。此处只选二首,不足以尽之也。
山谷的七律诗,总是一气回转而下,八句如同一句。在其中却又有顿挫抑扬的节奏。这在前辈作家有个具体形象的譬喻,叫作“黄河九曲,其体仍直”,即如此诗也是如此。
千里马比人才,是我国书卷上的传统。唐朝杜甫尤其擅长。他的《咏马》、《咏鹰》等诗无不出神入化,声动天地。山谷专精学杜,于咏马诗深得杜甫以马喻人的道理。但山谷却完全不用杜诗的音节和色泽。换句话说,他是从人格上的深刻了解,与杜甫马诗气息相通的;而不是在字句上死摹仿的。读者须虚心熟读,比较玩味,自可渐渐深入。
山谷的七律皆有此特色,一笔直下,盘旋而又顿挫。尤其在律诗中第五句占全篇之中枢,最宜在此突出用力写。这是自杜甫相传下来的方法。朱字本是形容词。山谷在此却将它当动词用。诗意言,纵使春天也不能将镜中的面色红过来。此句本是一句普通话,但经此一炼就觉得生新而富于刺激性。这就是所谓的句法之一例。
山谷律诗起句都极用心,总是一笔直下而又有顿挫之意,使读者起一种来得英爽不平凡的感觉。
山谷是一个奉持佛法很虔敬的人。凡他描写关于儿女之情的事,都给予人一种净化的感受,一种从爱情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的情调。
第三句不说画笔如真马,却说真马如画笔,巧妙聪明之极!这是一种翻新的突出描写。韩愈教人作文的诀窍:“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正是此法。
北宋初期,许多诗家都喜欢学徐、庾。苏东坡尝有诗“故知前辈宗徐庾,数首新诗似《玉台》”。黄山谷学诗,曾经在徐、庾两家中用过功。所以他的诗,时有一种逸艳的地方。由于山谷后来学力更高,笔法脱化,成为自己的体格,这一种就少见了。
山谷的诗大半都含有这一种理论的境界。因为他从经史中,从《老》《庄》书中,尤其从佛典中学到了一些素朴的辩证法的逻辑。因之他对一切问题的看法,多能从矛盾关系中得到一种更深的和更全面的见解。关于这一些哲学上的理论,由于种种理由,不拟也不能在解释诗篇的时候,详细讨论。但由于这一点也正是他的诗中特点所在,又不能不提到。故在此提一提。
诗人互相唱和,乃是很自然的事情。针对来诗的意思作答,而不用来诗的韵脚,叫作“和”。用来诗同一部的韵脚,叫作“和韵”。用来诗原韵而不按照原来的顺序,叫作“用韵”。按照来诗韵脚次序作,叫作“次韵”。古来和诗都只和答意思。试看杜甫集中和答诸篇,尚是如此。后来才用韵、次韵。苏、黄二家尤其变本加厉,次了又次。这就为后世次韵诗开了一个恶例,和诗非次韵不可了。这种习惯到了元朝就有人反对。我们现在不必再去学作这种了。平心论之,苏、黄凭仗读书多,材料富,技巧熟,虽然多作次韵,仍能不为韵脚所困,行止自如,甚至反而因难见巧。而且这种贪多不怕险的作法也是苏、黄诗中特色之一。因此为举例起见,此处特为选短篇次韵诗数首,使读者得以隅反。我们不必“带着枷锁跳舞”;但看一次古人如何这般跳法,也不为无益。
山谷喜欢用具体的比喻作为描写的技法。尤其对于竹子,集中有许多篇诗都用同一方法。
中玉姓马又为荆州守,故以相比。这两句虽是对仗的,但却笔势相连成为一整句。前辈叫作“一气盘旋”。山谷惯用此法。
《神仙传》:苏耽学仙,化鹤归来止于郡城楼。又《搜神记》说:“辽东城门,忽一白鹤飞集。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载今来归。城郭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这本是两个故事,山谷合而用之,生出新的意思。山谷用古事,多是如此。
后四句句法极精彩。字字皆经烹炼出来,而又非常妥帖,没有生硬槎枒的地方。末二句描写在炉旁作诗,推敲吟讽,改而又改。一边拨火灰,一边改诗句,最后将诗句改得与阴铿、何逊的一样好。但作者却用新的方法,自己的话语说:“寒炉中剩下不多的火了呀,还要从火灰里拨出阴、何来呀!”山谷造句的技法,多半是像这四句的。
此第六首是指做人而言,山谷提出崇清节贬滑稽的条件来。诗是表现人的思想的。若做人不行,诗也无足观。(在山谷许多书札中都有这种主张。他认为这是做人生活一切的根本。诗文、事业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因之又举出深沉、简远两个条件来。一般人提到康乐都归之谢灵运。任渊以为这不应与灵运有关,是对的。所以下面仍就做人说,提出“无俗气”的条件来。这也是山谷平日最常举出的。
第七首起二句是叹息一时还无法荐举子勉。第三句说,但所期望看重子勉的,还更有在,不在乎有人荐举与否。第四句又回过来说,总有人要以齿牙馀论来推荐子勉的。这样就叫做“用笔曲折尽意”(曲折是手段,尽意是目的)。
按此首谈理论的地方已经涉及宋儒的理学范围。当然不是此地所能细说。而且在诗的范围内也不应把哲学说得太多。尤其是诗人的辞句,圆妙如珠,也不可能将它说得太死太确。因此不多说了。
注者少年时,曾闻前辈说:“凡描写情感的诗文,以不用情感的字为上。”例如描写悲哀,不要写上一大堆悲哀的字。事实上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要形象化,具体化,而不要一大堆形容词。这一首诗,实际上是借石头以追悼东坡的。句句说的石头,却句句影罩着东坡。是人是石,为一为二,竟至不可分了。这内在的悲感情绪是非常浓至的。但表面看去却起落安详,一无号咷字样。确是一篇纯熟自然,耐人反复讽诵的好诗。
起四句点明主题。收四句描写当时情景。中间一大段全是评论玄宗和肃宗两朝的政治。这一种章法,是最平正的章法。中国作诗,尤其作古体大篇,传统的方法是以“叙”、“写”、“议”三种变化应用的。本篇前叙,中议,后写。按关于此诗注语,各家有争论。也都有道理。今暂为方便,据任渊注。
山谷这首诗在运用唐朝历史事实方面,没有可以与当时宋朝政事相比喻的。并且正在贬官畏祸之中,也不可能对时事有显著的指斥讽喻。但辞气之中,抑扬慨叹,不能自已,其神气是掩遏了自己对当时政事的感喟,则分明可以看得出的。大抵诗的作用和微妙处,正在这些地方。一面是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是政治上的作用。一面是没有确定的解释,却有确定的影响,是文学上的微妙。
照前辈传统的教训,大抵作七律诗,要紧须争取第五、六二句的坚挺开拓。这样才能在中间振起精神。这一方法,自杜甫以来,大家多擅其长。此处“白发”一句,忽然跌落,和上半首极力描写的少年情况,恰相对比。“青山”一句又作一荡漾的姿势。说是“青山好去呀,却因无钱,回去不得!”这样就逼出思归不得的情绪,而不能不羡慕水鸟了。这样写法,就叫有线索的写法。
山谷作诗最讲究章法,使一诗成为一个整体,若数诗相连,则除自身为一独立的整体外,相连仍成一大整体。这本是自来大家传统不变的原则。
其次我们须注意他的造句。他曾说:“宁可使句不律,不可使句弱。”即如“入关”和“异世”本是不相对仗的“不律”的。但在此处由于笔势如风,遂能使人不觉。类似这种例子,举不胜举,须我们自己熟读体会。
山谷集中还有公寿挽词以及送花给公寿,过赵景珍墓的诗。在这些诗中看出公寿等人在当时贵族中是比较文秀高雅的人们。然而他们也还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有其矛盾和苦闷的。山谷作诗劝慰,是有原因的。我们知道山谷学了许多禅家的和道家的道理。他有一些素朴的辩证法的修养。但由于他的时代和环境,他的思想只停留在这一消极看开些的阶段上。这便是我们与山谷思想间的距离,也便是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如若看清楚了山谷与我们之间的彼此分际,而以同情的善意去了解(不是误解或曲解)他的思想,那就必然能够如份地欣赏他的诗了。并且如若我们能够这样开拓胸襟,提高眼界,去读一切的书,则真可说天下无不可读之书。以这首诗的艺术性而论,情意之温厚,音节之谐和,色泽之妍美,都到了最高程度。
山谷善于写实,例如五、六二句,以及“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等极多,全是以白描见长的。
宋朝史官乐史作了一本《太真外传》记杨贵妃故事,不但叙述详尽,并且笔调异常优美。此为山谷和陈君仪同作之诗。山谷诗中有一种极艳冶的体制,如内集《赣上食莲》等作,及此五首皆可为例。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出他少年学徐陵、庾信用功甚深,对于李义山诗极得力。但在这种诗中,却更有一种“硬转弯”的笔力。这在杜甫及韩愈诗中常见而尤其是山谷自家的特点。例如在这五首诗中,其作风章法,几乎是一致的——都是先一半写得很热闹后一半便猛然折落到悲凉里来。当其折落之时,句子中决无“然而”、“但是”之类的转折字。这就叫做硬转弯。这是中国一切古典文学中一大秘诀。不懂这样的作法,便永远不会了解什么是“用笔”的妙处。而这一点,却是山谷最擅长的。
史容注此诗,根据史书认为玄宗闻铃不在斜谷。不知山谷此诗是根据《外传》而作。玄宗究在何处闻铃,在这一角度上看,是无关重要的。学文学的人应该兼精史学,但不应像史容这样拘泥。
此诗亦是元丰三年作。山谷从汴京改官知吉州太和县,归江南,道过此地。这一路上,他做的好诗非常之多。限于篇幅只选这一首,实有割爱之痛。希望读者因此诗而引起读全集的兴趣。
[87] 这一首诗,完全实写在长芦寺所见所遇的情况。起四句概括地写起,清警之至。尤其“落帆”二句,笔力雄强之极,而自然安雅,其来无端,若不见其力。前辈称谢朓诗工于发端,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也。山谷此处与谢异曲同工。学者必须自问已经切实领会到这种好处,才算真懂了。
有些人指摘山谷诗槎枒,其实他的线索最密;不过却是“草蛇灰线”,要细看细想方能寻出罢了。按外集中列在此诗前后有许多首诗,都极好。不过那些诗看得出苦炼的筋骨来。这一首凌虚而行,若无其事,却是更高的力之表现。因此选了这一首。但若不与其馀几首合读,也不易分出异同。愿与熟读深思的朋友共参详之。
山谷此诗几乎可以代表他的整个人生观。在他看来,一个和尚的小阁,和皇帝的中天之台并无两样。这种齐通的看法,和《庄子·逍遥游》的看法是相通的。甚至和佛法也是相通的。揆之于世事变化发展的情况,也是多半符合的。由这一种思想所出发的对人生的态度,对于往昔一部分士大夫,至少对于山谷个人是有其益处的。他们能看清富贵功名的无常而不羡慕,也看轻贫贱困厄的苦恼而不畏惧。因此他们所表现在人生上的,都能洁身卓立,有所不为。若是机缘凑拍(条件合适)也可以建树一些功业。不过这种功业的价值,在他们人生观里是不大看得重罢了。当然,这种态度也产生了很多的害处,自不待言。总之,在积极的意义上来讲,这害处就多了。(读者可参看《寄怀公寿》等诗中所笺的话语。)
此诗第四句与第三句没有对仗。这在律诗中也有此一种规格。在五言律诗中,尤其常见。甚至通体都无对仗。如李太白、孟襄阳集中此种诗是可以寻出的。大抵用笔一气盘旋时,易于驰骤取势,多略去对仗。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