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结语
以下是概括: 日常的自明性在成问题性中发生了变化。在本身不被允许时,这些病人就不再能允许。能力(能够去做的经验)在非常特殊的、接近被描述的意义上丧失了。健康人用来构建他们经验世界的印象,(例如被体验为无意义的疼痛)变成了不可加工的、对此在组成结构的入侵。 2。超越机体的重组同时表现为时间化的重组:先验和后验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发生了调换。“先验完美”发生了退缩。由此导致了“向后”的非连续性。这种人们借以无忧无虑地进人到未来(即成长和成熟)的基础丧失了。 3。自然自明性的缺乏对应于自立的缺乏(自我虚弱)。在这里,对自然和超越自我的现象学区分很重要。世界关系(也包括非妄想型精神分裂)所塑造的自闭症,表现为对自然自我的(极力)追求(自然自我接管了超越自我的功能)。 4。在精神分裂中,长时间以来为人所知的在人际间领域中的紊乱,不能被简单地分类为或从属于自然自明性失落。相反,自然自明性失落是在主体间建构的。精神分裂疏远的本质,在根本上是共同根植于生活世界的、不足的主体间建构。 最后,在可反思的精神错乱中获得的洞见,也可以受益于在精神分裂症(尤其是症状贫乏的进程中)中更频繁出现的对非反思精神错乱的本质理解。 在这种关联理解中要考虑到的是:现象学分析的内容不能硬塞进形式上间接的最终结果中。最终结果的基础在本质上其实是“研究的感性进程”(冯·拜耶)。病人的陈述既不能作为特定理论的证明,也不能作为它的应用对象。现象学阐释学的特殊意义其实是提供对于经验和理论的交互渗透,即透过理论来看经验、透过经验来促进对理论的必要具体化和辨析。 引自 第十章 结语
46人阅读
长玉溪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六章 论精神病理学和疾病分类学
正如韦尔希已经更仔细地进行奠基的那样,当这些病案通常被归入精神分裂时,人们必须给予它们...
-
自我构造:自然自明性和自立
对于周围的人来说,安妮的改变始于她的抱怨:她“不能做人”,缺乏能够去坚持等等的必要“成...
-
第十章 结语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