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fall for is nothing but our own illusion. 我们爱上的不过是我们自己创设的幻象
看完《夜色朦胧》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和朋友狠狠吐槽了这两人的愚蠢。这两人做出的蠢事真非理性人所为!怎么能对一个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人爱得那么深、怎么能对一个模糊的剪影投入爱情,最后发现自己爱错了人?
说着说着,我从这两个愚蠢的人身上品出了熟悉的笨拙。——猛然想起,慕少艾时的我,几乎和这两人如出一辙。
那时我像陌生女人一样默默地、遥远地暗恋,他可能知道或不知道我的心意,但是知道与否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单恋让我痛苦且纠结地快乐着。我不需要他的回应,我只需要一个人偷偷描摹他的面容和他的模样,我也不会表白(虽然我尝试了),但表白的失败也无法让我停止暗恋,因为注定无疾而终的深情对我来说像魔咒一般,——每时每刻我会陷入几近眩晕的快感。每一个无法得到回应的瞬间都让我为自己的注定悲剧的深情故事更加沉浸——我是这悲剧的主角!我好深情,我简直是浪漫主义的化身。
——看来我的高敏感人格和精神内耗与自厌性格在年少时就初露头角。
那时候甚至很爱读单恋的、虐恋的小说,那些Bad ending的悲剧小说让我产生超乎寻常的沉溺与餍足,我真和那陌生女人一模一样。如果我那时读这小说,我肯定能够和她高度共情,甚至期待有一天死去的时候给他留下一封这样的信,待他久久不能回神。——Jesus,那时我真是一个巨大的自我中心怪物。
他几乎对我没有回应,我们也没有互动。我爱上的不过是那一个幻影,而年少的我幼稚又痴情,把这种obsession/crush错认为是爱情的幻觉。我不过像夜色朦胧的少年一样,不断地在自己的心理活动中加剧这番病态的沉迷,对爱情的朦胧滤镜帮助我对幻想的耽溺变本加厉,把自己为暗恋所付出的痴迷无限美化,——正像陌生女人一样。
一想到他是在为玛尔哥特、在为他的心上人忍受这种痛苦,少年感到一种浪漫主义的简直可说巨大无边的自豪。他心里暗想,最好在脸上落个血红的伤疤,这样他就可以老带着这个伤疤走来走去,就像骑士身上带着他贵妇人的颜色一样 引自 夜色朦胧 读到此处,我写:好自我中心、好自作多情的少年,像《请回答1988》中的狗焕一样沉迷在自我中心的叙事里面,好像自己多伟大一样。可回头看我也做过这样的人,毕竟有时候人是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也会不自觉地陷入自我中心的漩涡,沉迷自我的投影中无法自拔,还觉得自己非常伟大,迷途的羔羊只有走出自我怪圈,才会发现当初的自己多么渺小和愚蠢。
以自己作比较,我才发现,我站在所谓“理性”的角度,去批判这些角色或者是生活中周围的人是多么地浅薄,我才发现,对我来说几乎没有真正的“换位思考”,只有“代入共情”,只有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可能经历的事情,我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且人读书是年龄限制或者阅历限制的,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下,读一样的书感受一定不同,所有的文艺作品同理,不同的人同理,没有适合所有人读的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