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盟的解释
民盟于1941年10月10日在香港成立,由三党三派组成,当时称“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三党:中国青年党,领导人曾琦、左舜生、李璜等。国家社会党,领导人张君励、张东荪等。第三党一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领导人章伯钓等。 三派: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等,该会于1942年加入民盟。职业教育社,领导人黄炎培、冷通、钱永铭等。乡村建设派,领导人梁漱溟等。 1944年9月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取消“政团”二字,以便无党派人土参加。青年党为民盟第一大党。 民盟就是第三方面的政治代表、政治实体。关于第三方面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民盟核心人物之一的梁漱溟作过这样一个阐述,他说: 民盟形成的主要条件,就是“国共两党之矛盾对立,“若是两大党融洽无间,亦许没有此第三者之出现。反之,他们的尖锐对立,恰便促成了现在的民盟。”这就是说,民盟的产生与存在,都是国共对立作为其基本条件。 民盟既然因国共对立而产生,那么,也就规定了它在中国政治中性质与作用。聚澜说:民主同盟组织的动机,是因调解国共两党以来全国团结并无效,三十年(1941年一引者注)春间,遂由各小党派协商,结合国共两党以外之各党派,而组织一民主政团同盟…居于国共两党之间,调和监督”。®这就是说,民盟的立场就是“居于国共两竞之间”,其主要的政治活动,就是在国共之间“调解”“调和”。 民盟最为著名的口号是: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前者针对国民党,后者针对共产党,代表了对国共两党的基本态度 引自 联合政府旗帜下的第三方面
168人阅读
无复烟火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关于民盟的解释
-
一号作战打出的战略机遇
日军的一号作战在河南、湖南重创国民党军之后,国民党军继续向西南、西北退缩,其在中原地区...
-
史迪威去职与国共政争
林伯渠提出联合政府是9月15日,罗斯福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向史迪威交出军权是9月18日,这两件事...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