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苔枯 P220
青苔,苍苔,在中国诗歌中,常和苍凉幽寂、时光流逝、美人迟暮、禽悲虫嘶等等一系列伤感意象联系在一起。 如李白之“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又如姜夔之“沉香亭北又青苔,唯有当时蝴蝶、自飞来”,或如赵师秀之“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这些秀句,因为青苔的存在,让人感到一种美丽的哀伤。要怎样才能青苔满阶,苔深难扫?要经过多少时间的流逝,才有这样空寂的景象?又是什么人,寂寞到要去和青苔对视? 青苔包括苔和藓两种植物,分属两纲:苔纲和藓纲。苔藓植物无花,藓有茎而苔有叶。在水分充足、环境清洁、光照合适的情况下,苔藓会长得非常茂盛,厚如铜钱,密集紧实,青翠碧绿。青苔有个美名曰绮钱,是赞它积如钱厚,形如钱圆,色如绮罗。 青苔的这种寂寞意象是由班婕妤《自悼赋》中“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一句开启的。乐府诗把“婕妤怨”这个题目接过来,变成了一个系列。从西晋陆机的“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到南朝阴铿的“花月分窗进,苔草共阶生”,再到唐朝严识玄的“寂寂苍苔满,沉沉绿草滋”,历代的《婕好怨》成了咏怀的载体,而不论谁写,多半会用上青苔这个意象。它和班婕妤的秋扇、流萤、玉阶、长信官一起,铺陈出一个寂寞冷宫,比陈阿娇的长门宫更有画面感。长门宫像一个符号,而长信宫则到连宫前的台阶和台阶上青苔都被一一描绘,班婕妤用秋扇和青苔为自己勾勒出了清晰的线条,她转身而去的背影,代表了后世文人的失落和冷清。 青苔刚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是和官怨和弧寂连在一起的。。在以后的岁月里,它慢慢脱离这个范围,向着更悠远的天地时空飞升。这个转换,是由江淹完成的。小小的青首,到了他这里有了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内涵,他为青苔作赋,名曰«青苔赋»。 在这篇赋里,他写尽了青苔之美、青苔之寂,最后忽然从衰怨中悟出,就算高大如木兰与豫章树又如何呢?不过是被砍伐,成为木兰舟和屋柱梁,反不如青苔,在石则集泉雨,在水则镜湖沼。这和庄子说樗如出一辙。 在这里,青苔脱离宫怨,成为道家冲虚清静、无为而为的处世哲学的象征。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人,所以,苔出现在杜甫«昔游»诗里,就是一派恬淡天真:“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首。” 在后世文人对生命和宇宙不懈的思考探讨中,青苔又从道家走向了佛家,有了幽远、深邃、古朴、玄静的禅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种充满了禅意的境界深受日本人的喜爱,他们在接受了中国造园学说之后,开创了日本的园林风格,有了枯山水和青苔园。枯山水是时间的停顿,青苔园是空间的幽谧,枯山水是从石头模拟的静止状的涟漪中感悟时间的流逝,青苔园是从茸茸堆叠的丛丛青苔中领会空间的幽静意趣。 引自 苔枯
56人阅读
Lemonleo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孟冬之月 十月
孟冬之月 十月 木叶脱,芳草化为薪,苔枯,芦始狄,朝菌歇,花藏不见。 ——明·程羽文《花...
-
十月 木叶脱 P216
“木叶脱”的“木”,指的是树木,“木叶”就是树叶,十月秋风起,万木尽凋落。木叶一词极有...
-
十月 苔枯 P220
-
十月 芦始狄 P222
芦始狄,芦是芦苇,狄是羽毛。芦到了秋天,抽德吐秀,芦花蓬蓬,风一吹飘飘欲飞,像羽毛一样...
-
仲冬之月 十一月
仲冬之月 十一月 蕉花红,批杷蕊,松柏秀,蜂蝶蛰,剪彩时行,花信风至。 ——明·程羽文《...
> 查看全部7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