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四联总处交通贴放政策与大后方交通运输的开拓
,
读过 金融统制与战时大后方经济
“交通事业,关系国家隆替至为密切,值兹抗战时期,对于应付非常事变,交通使命尤属重要”[278],所以,交通运输的畅通是争取战争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战时经济的一个重要要求。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处心积虑地封锁我国国际交通要道,另一方面丧心病狂地炸毁联系大后方与前线的交通线。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的畅通,国民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在地势险恶的西南西北地区凿山越水,开辟国际、国内交通运输线。大后方的交通建设,历尽艰辛,社会各界予以了充分的支持,例如,如果没有数百万民工的浴血奋战,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建成上千里的铁路和上万里的公路,如果没有四联总处的交通贴放,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就筹集到巨款来开拓战时交通。
1.铁路建设中国的铁路建设,始于光绪二年英国人倡导的凇沪铁路,至战前1936年全国铁路里程,共计为7 400千米,集中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抗战时期随着以上地区的相继沦陷,中国的铁路也丧失十之八九。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西南西北成为抗战中心。为开拓联系后方中心城市与前线的交通,打通联系国外的交通线,开发后方地区,国民政府决定修筑湘桂、黔桂、叙昆、滇缅、西北等铁路干线。此外,为便利矿产运输,国民政府还修建了一些铁路支线,主要有:陇海路咸铜支线,由咸阳接铜官煤矿;粤汉路白杨支线,由白石渡至杨梅山矿场,湘桂路之黄阳司支线,通达窑冲煤矿;还有茶江铁矿运输支线,以及柳州至来宾、大湾的联络水运的支线等。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共修筑铁路干线2 326千米,对于后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79]
资料来源:罗元铮:《中华民国实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84—5286页。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抗战时期四联总处交通贴放政策与大后方交通运输的开拓
-
后记
姚会元教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在求学期间,我们经常讨论。讨论主题除论文外,还广泛地涉及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