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的幅员变迁与划界原则
四、量地制邑、度地居民——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礼记·王制》
1、政区幅员的尺度
县级政区幅员相对稳定:「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一天徒步往返的距离。
县之上各级政区的幅员变动不居:汉代百里之郡(十县之地),三国万里之州(百县之地)。
2、县幅员的相对稳定
从秦到清,县增幅 50%,和疆域扩展相比不算大。
增加的原因:幅员减少;外部疆域扩大;境内统治空白的消失(如开元年间开山洞置长汀、龙岩、宁化三县)。
注:元明清有部分州相当于县级政区。明清州不设附郭县,县数相对也偏少。
县数与幅员总体稳定,因为基层组织的施政不宜朝令夕改。
3、郡幅员的缩小倾向
统县政区幅员的缩小倾向与中央集权程度相关。在三级制时期(元明清),统县政区则可以相应扩大,割据危险在更上一级。
秦末平均每郡统县二十左右。 西汉辖县多,有水分,包含幅员很小的侯国。 三国郡国增加,有南方经济开发深入的因素。 南北朝暴增则是分官设职需要。 唐宋地方事权分治,幅员也大幅缩小。 明代府的幅员回升,超过三国时期郡国的平均幅员。(只给地方行政权,加强绥靖治安能力) 清代有所缩小,但比唐代州幅员要大。
但望分郡疏(东汉永兴二年):人口增多、经济发达后,太大的幅员影响行政效率,需要分郡。(中央集权外的另一种理由)
4、州幅员的起伏变化
高层政区是皇帝不愿设但往往不得不设的政区。
汉武帝十三州+司隶校尉部;西晋末年二十一州;南北朝后期膨胀到二三百之多(分官、侨置、巩固中央集权)。
唐代:十道、十五道(山南道与江南道分道,南方经济发达的表现),方镇在四五十之间波动。
北宋十三路到二十六路(转运使路),幅员减小。十八路其中有一些与今日省几乎完全一样(福建路、京东路、广南东路)。南宋、金路更多,幅员更小。
元代:七省、十一省,幅员超大,最初带有军政色彩,同时与蒙元辽阔土地也有关。末期应付农民起义析置分省。各省之间不平衡,「偏枯如此,难为永制。」
明代十五省较为均衡,清代基本继承,只把南京、湖广、陕西各一分为二,变为十八省,清末增置台湾、新疆、东北三省。
5、总结
南方政区幅员变化快,反映出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高层变化越大,主要是政治因素。
政区幅员的缩小有一定限度,县地域共同体,统县政区自然地理区域与方言,高层政区最小的为唐后期方镇。
五、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
1、政区边界的概念
直到春秋时期,封国之间仍有大量无人管辖的野地。商:都邑-郊-牧-野;周:国-郊-野。
战国出现较为清晰的国境,郡县的边界也日渐明晰。
秦统一后面临划界问题,犬牙相入考虑中央集权,山川形便考虑农业发展,越到后期前者越占上风。
2、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
「广谷大川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 主要考虑地理气候与交通两大因素。
「齐、赵以大河为境。」 九州的划分以高山大川为分界。 秦郡划分以山河为界,汉代出现与山川界线不合的郡国,州界更符合。
唐代正式提出山川形便原则:「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新唐书·地理志》
山川形便的划分容易出现凭险割据的现象,例子:蜀地、山西、岭南。
3、犬牙相入原则的萌芽与发展
南越国王赵佗想要以南岭为界划分边界,但汉文帝不同意,坚持犬牙相入原则。秦代就已经将岭南的桂阳县划入长沙郡。汉代比秦代更进一步,从长沙国分置桂阳郡和零陵郡,并使这两郡的南界更远地伸入岭南地区。同时又使岭南新置的苍梧郡北界越过岭北。其目的明显是为了更牢靠地控制岭南地区。平原地带也用,让各王国相互牵制。
隋唐时期:江都郡跨长江,临川郡跨武夷山,陕州跨黄河。
宋代之前,犬牙相入原则处于从属地位。到宋代开始,犬牙相入原则更为普遍,体现宋、金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州府跨越重要山川比唐代多,路也比道更偏离山川形便。如北宋淮南东路有半路在淮北;永兴军路则是历史上首次跨越秦岭南北的政区。
4、犬牙相入原则的极端化及肥瘠搭配原则
元代的犬牙相错原则走向极端,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陕西领有汉中盆地,湖广、江西都越过南岭,河南江北跨淮河,中书省跨太行山,江浙延伸到福建山地。故行省分权虽大,但缺乏割据的地理基础。
从唐代横向划分道转向元代纵向划分省,文天祥的北向抗敌与元廷的南向控制殊途同归。但也留下一些缺点:天险尽去,地方治安难以维持;不同气候地理区域合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不利;行省地域过大,必须增加管理层次。
明代许多省回归山川形便,但也有新的犬牙相错:新设的南京跨长江越淮河;河南领有黄河以北属地;广西无海岸线;新设贵州省被四川插入腹心。
清代基本沿袭明代,只做微调。其中江南省(明代南京)分成江苏、安徽采用了纵向划分,这样做是为了使富庶的江南和稍次的淮南,以及经济上相对落后的淮北能够肥瘠搭配。
风撼斜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中国行政区划的由来
一、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行政区划的由来 1、楔子 秦始皇御前会议: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
-
中国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
1、行政区划的层级与管理幅度 层级与管理幅度的平衡:层级越多,信息越难以传达,政令越难以...
-
中国行政区划的幅员变迁与划界原则
-
中国行政区划变迁中的央地关系与自然地理、政治的双重考量
六、外重内轻还是内重外轻?——行政区域变迁中的政治因素 1、内外轻重的转换 治乱循环:外重...
-
中国行政区划的南北分布变迁与等第变化
八、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行政区划地理分布的变迁 中国以政区的置废和分布变迁与农业经济...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