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屋顶”辩
今天这章读起来颇为沉重,有种在读《往事并不如烟》的感觉。先上个图感受一下……
先扣个题,所谓“大屋顶”指的是在现代建筑顶上加上中式屋顶,就如同过去几年颇为流行的新中式风格建筑。现在留存下来的,就有我小时候常常路过的三里河路上,当时被称为“经委会”的建筑,小时候总觉得那个建筑很奇怪,跟常见的房子都大不一样,感觉不像房子,像城墙。读了此书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甚至连“半拉子”都算不上。原计划90万平米的“四部一会”建筑群,由于主导人高岗罪行败露后的自杀,导致这个工程仅完成了十分之一就下马了。
这个工程后续还牵连出许多事情,这个后面再说。
在梁思成整体保留北京老城风貌方案失败后,他依然不遗余力的寻求“退而求其次”的方案,随后他提出过“保留城墙”、“保护天际线”(控制限高)的呼吁,但很遗憾都没能成功。之后他继续妥协,整体限制高度不行,就部分可以突破限高,依然没能成功。在之后他又提出“保护轮廓线”,屋顶当然是轮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看来这一步步的妥协,让最后不免有些为保护而保护的意味,可叹啊、可悲!
有一种感觉,他从一开始就错了,这个错不在“技术”而在思想。无法与领导层同频共振是“原罪”,我亦如此。在第一步就失掉信任之后,后续也许做的越多错得越多。看看上面梁思成的“对大屋顶问题的交代”……竟无语凝噎
我想今人看来,应该无所谓对错,即使梁陈方案得到彻底执行,北京的发展就不会遇到新的问题吗,我想没有哪个国际大都市不会遇到发展中的问题,只是感动于梁思成甚至林徽因对此事的坚持。
上面提到的“四部一会”行政中心,后来也遭到了批判。它被称为梁陈方案的变形——我看实际上也是如此。所谓四部一会是,一机部、二机部、重工业部、财政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2003年改组为发改委)。现在的发改委依然在三里河的那个区域,旁边还有中核、兵器工业总公司。
书里说那片建筑中大部分是“大屋顶”的,其中有一个是“秃顶”的,那是因为皮蓬大屋顶的声音让这项工程的负责人张开济不敢再把大屋顶“戴上去”。下次路过一定好好看一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