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讲 什么是精神分析
概括来讲就是,一个成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只要记住两点就可以了。 第一点,我已经不是婴儿,不需要任何人帮助,我一个人就可以好好地活下去。而婴儿不可以,如果妈妈不给他喂奶,他就活不下去。 第二点,作为一个成人,应该具有让别人帮助自己的能力。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很容易退回到婴儿般的状态,就是向对方投射这样一种感觉一没有你我活不下去。那么,在关系受到成胁的时候,就真的会有痛不欲生的感觉。 引自 第25 讲 自恋型人格障碍(2) 在经典精神分析的框架里,或者在弗洛伊德看来,不具备移情能力的人,是不可以被精神分析治疗的。而自恋的人,他们往往不具备移情的能力。也就是说,自恋不可以被经典精神分析治疗。但是,科胡特认为,自恋的病人同样也有移情的能力,只不过他们移情的对象是自己,把自己作为了客体,即所谓的自体客体。 引自 第23 讲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而且,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的力比多过多地投注到内部,那么朝向外部的力比多的投注就会减少,这样的人就会显得非常孤独和抑郁。 当一个人的力比多和攻击性过多地指向自身的时候,甚至到了恶性的程度,这个人很可能会自s。换句话说,自恋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玩死,玩到自s的程度。 引自 第23 讲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自体客体,首先来说是一个客体,但这个客体对自体而言非常特殊,即我的别人。自体客体的精确定义是,别人被我体验为我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为我发挥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对自体来说,自体客体不是分离和独立的,它是功能性的客体,是被自体运用的一个工具,最后被自体内化,成为自体的延伸和一部分,因而这个客体被称为自体客体。 引自 第23 讲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我们来了解一下,自体和自我之间的区别,也就是“self”和“ego”的区别。,中,容内以前,我们往往会把“self”和“ego”都翻译成“自我”,但是后来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ego”,我们现在保留了“自我”的翻译,它是自我、本我、超我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self”,我们现在翻译为“自体”,指的是整个人。我们可以较真地认为,所谓“ego”,只不过是“self”的三分之一而已,因为至少在心理地貌学的框架里,“self”包括“ego”“superego”“id”,也就是自我、超我和本我。 引自 第23 讲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带着自己的毛病以及这些毛病附加的羞耻感活着。 处于严重的口欲期固着的人,他的自我是不是松散的?实际上,恰好相反。 有前俄狄浦斯期问题的人,他的自我是和谐的,像一块铁板般稳定。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跟自己和谐,但是跟外界不和谐。你还会有种感觉:你好像对他的问题插不上手,不管你怎么做,都没办法扰动他。 任何人都会有口欲期或肛欲期残留症状 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不管多么健康,他内心都会有口欲期或肛欲期的残留部分。 引自 第11 讲 口欲期和肛欲期(2):控制和自我边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少这样的人,我们一跟他打交道,他就会让我们不舒服。如果我们懂精神分析,我们就会知道,原来这个人之所以让我们不舒服,是因为他没办法用语言告诉我们他怎么不舒服,他只能通过把我们整得跟他一样不舒服的方式,来告诉我们他正在经历怎样的不舒服,或是过去曾经怎样不舒服。 引自 第11 讲 口欲期和肛欲期(2):控制和自我边界 在亲密关系中,他可能会对过深的关系产生恐惧。因为如果他跟别人有太深的关系,小时候跟妈妈有了深的关系后又被强行分开的创伤性体验就会被激活。所以,一旦要面对过深的亲密关系,他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主动破坏这种亲密关系。 这很符合移情的定义。他把早年分离的创伤性体验,在成年时的亲密关系中复活了,也就是说他有意地制造了早年事件的重复。 引自 反移情:逆转移 _ 081 精神分析属于心理学派的一种,它也是三大思潮之一。三大思潮是指人文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 引自 第7 讲 移情与反移情 工作之后,你如果焦虑,潜台词往往是:我如果工作不优秀,也会没人爱我。这是害怕丧失别人对自己的爱和关注。 如果一个人主要的焦虑是这类成熟的焦虑,就表示他的人格发展到了神经症水平,是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说,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神经症性的焦虑。这样的焦虑,严重程度不高,治不好也没事。症状轻一点还有积极意义一可以让一个人为获得社会认可而付出努力,从而取得更高的世俗的成就。 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全没有焦虑的已经自我实现的人,往往会丧失创造和生活的动力。这是自我实现的人比较危险的地方。所以,一个人真的没必要太健康,太健康可能会丧失活力。 引自 第5 讲 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中年危机、身心疾病 精神分析治疗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让我们的潜意识意识化,也就是让潜意识给我们提供动力。 引自 第4 讲 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 人格是在跟父母的关系,尤其是跟妈妈的关系中形成的,如果父母的人格没有问题,孩子的人格往往不会有问题。这涉及人本主义的一个基本信念: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干扰,孩子一定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马斯洛及其他人本主义者都坚信的一点。 引自 第4 讲 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 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人比他们做什么更重要。如果父母人格基本健康的话,即使有一件暴力性事件发生在孩子身上,也不至于对孩子的核心人格产生太大的影响。如果孩子得了抑郁症,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他和父母的整体关系。 以前,许多被确诊为神经衰弱的人,其中有80%左右发展为抑郁症,另外20%左右发展为焦虑症或者强迫症。如今,国际上已经不使用“神经衰弱”这个词语了。中 引自 第3 讲 从精神分析谈抑郁症 现在,精神分析发展的方向就是实证研究:以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Eric R。Kandel)为中心的多位世界顶级脑科学家,创办了一本杂志《神经精神分析学》。他们的意思是,如果精神分析的发展不以脑科学的研究为基础,它肯定会死掉。有一点值得注意,坎德尔获得诺贝尔奖发表演说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精神分析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理解人类心智的最好模型。我们在理解任何东西的时候,都需要一个模型,比如我们理解宇宙,大脑里就要先有一个关于宇宙的模型,然后才能理解它,如果没有这个模型,宇宙就消失了。 引自 第3 讲 从精神分析谈抑郁症 我们曾经做过调查,问了几十个学员:现在要把你送到一个荒岛上待20年,你只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你一个人去,另一个选择是带着你的仇人去。结果是80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愿意单独去,其他人都选择带仇人去。 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定律,哪怕有坏的关系都比没有关系要好。 引自 第3 讲 从精神分析谈抑郁症 三句话概括精神分析的研究内容: 一个人在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中怎样形成他的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他成年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一移情。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这个人教会的一反移情。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一自我防御机制。 引自 第1 讲 什么是精神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的区别在于 弗洛伊德认为,人活着的动力来自两种内驱力,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人活着就是要满足这些需要。别人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力比多或攻击性的投注而已。而克莱因和她的弟子们则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克莱因的理论直接使精神分析真正变成所谓的心理学。 从人的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两种驱力来解释;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来解释。这两种理论不是前后递进的关系,而是平行的关系。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时候,不分前和后,而应该是整体的。 还有一种更加简洁的说法一人活着是为了寻求关系。 引自 第1 讲 什么是精神分析
18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