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皇制中的官僚制度,在中国称为“宰相制”,而在日本称为“太政官制”。在太政官之下设有左大弁、右大弁职。右大弁统辖兵部、刑部、大藏、宫内四省。与官僚制度相适应,还不断地完善位阶制。“冠位十二阶”
古代天皇制的建立
(二)封建官僚制度
古代天皇制中的官僚制度,实际上是借鉴唐王朝模式而建立的以天皇为核心的中枢官僚制,在中国称为“宰相制”,而在日本称为“太政官制”。日本太政官制的完善有一个发展过程。645 年大化革新时,首先设置的是左大臣和右大臣。671 年(天智 10年)正月,天皇任命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设太政大臣一职。至此,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成为天皇制政权的中枢。8 世纪初,这种官职结构载入律令之内,成为固定建置。太政大臣的职责近似唐朝的三师、三公;左右大臣的职责类似唐朝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在太政官之下设有左大弁、 右大弁职。左大弁统辖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四省;右大弁统辖兵部、刑部、大藏、宫内四省。 地方行政官僚机构也仿效唐朝,实施国、郡、里制。唐朝有王畿 10 道制,日本设有畿内 7 道.国分为大、上,中下4级,每一国设国守。郡分为大、上、中.下、小 5 级,每郡置郡令。里设里长,以 50 户为一里。国守由中央派遣,郡吏从地方豪族中选拔。特别的地区如京城、摄津国、大宰府等,设立特设机构,由朝廷派员管理。 与官僚制度相适应,还不断地完善位阶制。推古朝时,制定“冠位十二阶”,647 年(大化 3 年)改为 13 阶,649 年增为 19 阶,天智天皇时又增为 26 阶。至天武年间,实行亲王,诸王与臣的阶位分开设置的办法,亲王、诸王设 12 阶,诸臣设 48 阶。后来将亲王的阶位改称为“品”,诸王的称“位”,每一品(或位)又分为正、从两阶,共计 30 阶。“凡位有贵贱,官有高下;阶贵则官高,位贱则任(42页)下”。品味制成为官僚的基础?
Da Yong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孝德天皇(596~654)中大兄的舅舅轻皇子。6月19日宣年号“大化”。大化革新正式开始646。天智天皇(668~671)中大兄皇子。皇弟大海人皇子得胜,673年即位,称天武天皇(672~686)
第一节 大化革新与古代天皇制的建立 一 大化革新 大化革(改)新前夕,以王室为代表的日本统...
-
古代天皇制的特征是皇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大化革新后,历代朝廷为提高天皇的形象,首先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宣传。儒学、佛教(佛国土)、神道是古代天皇制意识形态的基石。
二 古代天皇制的建立 大化革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维护和加强王权。因此,大化革新的成功,为...
-
古代天皇制中的官僚制度,在中国称为“宰相制”,而在日本称为“太政官制”。在太政官之下设有左大弁、右大弁职。右大弁统辖兵部、刑部、大藏、宫内四省。与官僚制度相适应,还不断地完善位阶制。“冠位十二阶”
-
朝廷于702 年正式向全国公布新律令,史称《大宝律令》。718 年制定了《养老律令》。除了字句的修正,名称的改变外,在用刑的基本思想方面,比《大宝律令》更为宽松,受中国的“礼主刑辅”思想的影响很深。
古代天皇制的建立 (三)律令的编纂与法式的完备 早在 623 年(推古 31年),第一批留唐学生回国之...
-
二、794 年都城由奈良迁入平安京(今京都),自此至 12世纪 70 年代止的 300 余年间,有 30 代天皇在京都登位。 (一)外戚专权 , (二)摄政、关白政治,(三)力图重振皇室权力的院政
二 皇权旁落 794 年都城由奈良迁入平安京(今京都),自此至 12世纪 70 年代止的 300 余年间,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