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至13章》
《第7章 〈文艺〉月刊(1950.1——1951.12)》
作为一份由“华东文人”主办的机关刊物,《文艺》月刊在新中国成立初年对“列宁的文艺原则”的坚持及相应的创作倡导,可以说代表着解放区作家内部对于“新的人民的文艺”另一种深具文学史意义的构想。(P213)
一、列宁主义与“新中国的文艺方向”
二、“华东文人”的别腔异调
“庸俗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批评实践上的别腔异调。
《讲话》出于现实的动员叙事的考虑要求避免“超阶级的人性”,苏联小说则往往从永恒人性拷问战争的意义。显然,《文艺》疏离前者而接近后者。(P222);批评上重视艺术质地
三、《文艺》的调整与停刊
新四军的“老解放区文艺”传统的夭折。
《第8章 〈光明日报〉“文学评论”双周刊(1950.2——1951.11)》
“新现实主义”和文艺界的“华东系统”——1950—1951年间的《光明日报》“文学评论”双周刊
一、未被重视的“华东系统”
二、疏离《讲话》的“新现实主义”
三、“人性的现实主义”的用稿标准
与“延安”的差异:被它推上“经典”前台的,少有延安作品;甄别经典的标准在于“人性的现实主义”
“难道我们就不是人吗”(刘秉彦《〈柳堡的故事〉读后》,《光明日报》1950年8月13日),重申了共产革命最终的诉求:“人”的尊严。但毫无疑问,在革命进程中,这种最终诉求往往被国家、民族等作为手段的集体价值所淹没,甚至取代。(P246)
革命与叙事伦理正当性
四、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异数”
“文学评论”双周刊与《文艺报》的是是非非
一、召唤新文学办刊经验
“逆取”与其时体制变化的矛盾
在计划体制下,被批评一方若起而作公开论战,多半会自毁“前途”。(P255)
二、不惮于与《文艺报》的官司
三、论战背后:批评体制的迁移
《第9章 〈新观察〉(1950.7——1960.7)》
一份杂志和一种文体——《新观察》与“杂文的复活”
一、“忠诚的批评者”与《新观察》“小品”
二、补正“新的人民的文艺”
三、《新观察》的“杂文复兴”
《第10章 〈文艺月报〉(1953.1——1959.10)》
胡风派与《文艺月报》的始终
一、刘雪苇的迂回办刊
左翼/同人色彩
倾心于以知识分子批判性为特征的左翼传统。(P301)
二、《文艺月报》里的人事矛盾
三、围绕《〈阿Q正传〉研究》的冲突
四、胡风派失掉《文艺月报》
《文艺月报》的内部问题及其停刊
一、编委会调整与《文艺月报》的新问题
二、孔罗荪为何批评《文艺月报》
三、《文艺月报》的“解冻”
四、不是停刊的停刊
改名《上海文学》
《第11章 〈文艺学习〉(1954.3——1957.12)》
塑造“人民”的可能与限度——论《文艺学习》与当代文学读者的复杂关系
一、《文艺学习》的创刊与定位
《文艺学习》将是当年文坛上第一份完全忠于党的文艺诉求而不挟带知识分子“私货”的刊物。这使它的波折与起伏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P341)
二、与读者趣味的“斗争”
三、抑制写作热潮的失败
新的文学体制在读者心中激起的熊熊燃烧的欲望,可以见出1950——60年代“作家”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的致命吸引力。当然,亦可见出《文艺学习》在塑造“人民”方面的无奈与限度。(P357)被统治的艺术或者说被统治者的谋利行为实际上构成了对于制度的破坏。
《第12章 〈光明日报〉“文艺生活”周刊(1954.4——1957.4)》
召唤知识分子的文学空间——“文艺生活”周刊与当代文学的版图重构
一、“文艺生活”周刊的知识分子定位
二、召唤知识分子:以“劳动”之名
一、对知识分子的重新命名;二、争取知识分子题材的合法性。(P369)
三、重塑新文学传统
闻一多、鲁迅
重建文学批评的美学分析
上、质疑批评的“政治标准”
引用:确定作品的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历史的批评了;因为如果一部作品缺乏迫切的历史内容,如果其中以艺术本身为目的的话——那它还可以具有相对的、尽管是片面的优点;可是,假如它只有生动的当代旨趣,却没有创造和自由的灵感的印记,那么,它就决没有任何价值,其中生动的旨趣既然是强制表现在与它格格不入的形式里,也就成了荒唐无稽的东西。(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
下、挑战叙事的“成规”
“文艺生活”周刊的新诗、旧诗论辩
一、旧诗可否作为“民族遗产”
二、“新体诗”的可能性
三、新诗的危机及其化解
《第13章 〈文汇报〉“笔会”副刊(1956.10.1——)》
“盛世遗民”与文人文章
一、文人文章的复活
二、遗民趣味与文人认同
酬唱贺吊、地方风物、历史掌故,这三类文人文章构成了复刊以后“笔会”重要的精神认同。一种属于文人阶层共有的趣味和情怀在“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的面目下得到重建并生长。在“新的人民的文艺”的年代,它可以说是不合法的“知识”。但在“鸣放”整体氛围与《文汇报》作为自由主义报纸的特许下,尤其在政治领袖同样潜藏着一颗“旧文人”灵魂的现实情形下,这种趣味又以合法的方式存在着,并创造了为各式“盛世遗民”所共享的话语空间。 (P421)
三、文学史叙述中的“杂语”
“凌迟”之说可谓对“新的人民的文艺”史述的尖锐讽刺。(P424)
文学的“对台戏”如何开唱——论《文汇报》“笔会”副刊的文艺批评
一、叙事成规之自我纠错
题材等级;正面人物、反面人物
二、批评方法之自我纠错
批评概念化(教条化);批评教育功能极端化;批评权力化
三、出版、阅读及传播之“对台戏”
“笔会”副刊的“杂文复兴”论争
一、重提杂文传统
二、杂文的“冷”“热”之辩
三、“战斗的杂文”的申张
榕楠雅记~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摘录》(至第6章)
《前言 当代文学报刊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一、启蒙叙述的双重误读 客体化、同质化 双重排斥性...
-
《摘录》《至13章》
-
《摘录》(终)
《第14章 〈诗刊〉(1957.1——1964.12)》 臧克家与《诗刊》的“同人刊物”问题 事实上,《...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