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借助各种各样的策略,逐步消除了农民一揆带来的威胁。在大名的控制下,农民变为纯粹的农业生产者。1582 年,丰臣秀吉实施地籍测量,人称“太阁检地”,中世农民史随之结束。
战国大名与农民
一向一揆的力量日益壮大,战国大名感受到很大威胁。一揆造反在日本各地零星出现,本愿寺其实起到指挥中心的作用,一是让地方一揆互相之间保持接触,二是协调它们的活动。由于摄津和近江两国爆发一揆,就连进入京都之后的织田信长事实上也陷入困境。其结果是,战国大名在与一向一揆打交道时非常谨 慎。对于净土真言宗改宗传教,安芸国大名森元成采取了宽容政策。实际上,在(296页) 反对织田信长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保护措施扩展到净土真言宗。接壤的越后国的上杉谦信率军进入越中和能登两国,与当地的一向一揆发生冲突,后来一直受到痛苦和折磨。甲斐国的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的对手——与趣中和能登的一向一揆接触,试图推翻上杉谦信。在关东地区,北条氏康采取极端手段,镇压其领 地中净土真言宗的传教活动。 以上例子显示,战国大名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试图对付一向一揆。但是,他们都明白,一揆的力量不可小觑。我们可以将一向一揆视为一种宗教团体,它其实是农民与村落共同体之间的根深蒂固的联盟。大名心里明白,有效组织的农民阶层形成了造反威胁。 为了消灭一揆,大名不仅必须在军事上进行镇压,而且还要形成另外一种新制度来统治农民。战国大名的农民政策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实施地籍测量,以便重新确定对土地的控制。建立新的大名收入制度,包括年贡、徭役和段钱(对大名直接控制的土地和家臣分得的土地征收的租费)。许多农民讨厌大名提高租费的做法,有的逃往城市,有的逃往其他领地。大名千方百计阻止,一是为了避免少收农民租费带来的损失,二是为了强化压迫农民的社会地位制度。在那个过程中,大名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限制农民的行动自由。即使在庄园主或者武士领主的统治下,那样的做法也没有出现过。 第二,大名试图招募担任地侍的上层人员,来补充自己的家臣队伍,试图以此破坏农民运动领袖人物的来源。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富裕农民有的变成地主,有的成了小领主,已经获得了收取加地子的权力。而且,他们在村落共同体——并且常常还包括一揆——中担任领导角色。大名通过地籍测量和农民呈交的报告,细致研究了农民阶层内部的加地子关系。大名没有让加地子制度继续下去,转而将其作为一种给予富裕农民的奖励。他们要求得奖者公开提供军役作为回报。换言之,战国大名篡夺了对这种加地子的控制权。此前,该权力仅仅涉及富裕农民和贫穷农民,庄园主或大名没有插手。战国大名控制了加地子以后,将其变为一种强制性支付项目,他们对土地的控制几乎无所不在。上层农民成为大名的下层家臣,常常应征当兵。他们平时仅仅提供农业劳务,但是如果遇到战事,大名就会将他们动员起来,补充武士队伍。 第三,大名的政策还使用农民劳役来修建堤岸和灌溉沟渠,开垦稻田,以便增加农业产量。过去的庄园主是住在京城的贵族,对促进农业生产没有多大兴(297页)趣。对比之下,战国大名试图努力稳定和提高自己领地之内的农业产量,所以鼓励农业生产,积极调解涉及用水问题的争端。这样的做法相当于战国大名对农民的生计实施了普遍控制。对农民来说,战国大名不仅是“拥有特权的劫匪”,而且是农业发展中提供宝贵支持的统治者。战国大名自己时常将其统治称为“公议”,意思是领地范围内最高的公共权威。他们控制农民劳动,鼓励农业生产,这反过来又强化了其权威。 战国大名的农民政策通过实施这三个主要部分,将农民置于等级划分的权力结构中,从而强化了大名的控制。与此同时,该政策还将上层农民变为大名的低级家臣,对惣联盟起到破坏作用。通过鼓励农耕,大名让自身对农民的统治有了某种公共色彩。由此可见,大名借助各种各样的策略,逐步消除了农民一揆带来 的威胁。在大名的控制下,农民变为纯粹的农业生产者。在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两人的统治下,这一趋势起到主导作用。1582 年,丰臣秀吉实施地籍测量,人称“太阁检地”,中世农民史随之结束。
Da Yong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向一揆从15世纪末开始,贯穿整个16 世纪,是农民和地方武士集中起来的力量。他们都笃信佛教的净土真言宗,团结起来对抗守护和战国大名。
一揆与宗教 一向一揆是惣联盟得以存在的基础,代表了农民们的团结。一向一揆从15世纪末开始,...
-
即使存在地方乡绅,他们也常常被组织起来,成为武士,为继续在那些令制国中拥有庄园的宗教机构或贵族效力。庄园继续繁荣,甚至延续到 16 世纪的内战时期。
在日本中部各国,庄园制度根深蒂固,庄园继续繁荣,甚至延续到 16 世纪的内战时期。在许多情...
-
大名借助各种各样的策略,逐步消除了农民一揆带来的威胁。在大名的控制下,农民变为纯粹的农业生产者。1582 年,丰臣秀吉实施地籍测量,人称“太阁检地”,中世农民史随之结束。
-
14 世纪到 16 世纪,庄园制度的没落经历了几个阶段。兵农分离
结语:庄园的消失 14 世纪到 16 世纪,庄园制度的没落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南北朝...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