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1914年大战伊始时刻
第二天早晨到了奥地利! 每个车站上都贴着告示,宣布了全面的战争动员。火车上挤满了刚入伍的新兵,彩旗飞舞,音乐声震耳欲聋。在维也纳,我发现整座城市陷入一种沉醉状态。最初对这场战争的惊骇,转变成了一种突如其来的兴奋。这是一场没有人想要的战争,民众不要政府也不要,外交官们本来在以此玩弄手段、虚张声势,却没想到失手而弄假成真。维也纳大街上组成了各种队伍,突然之间到处都是彩旗、彩带和音乐。年轻的新兵在志得意满地行进着他们面容灿烂,因为人群在向他们欢呼致意,这群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平时是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们,对他们欢呼致意的。 引自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妻子的恐惧都羞于有自然感觉的流露。也许在这种狂热中,还有一种更深、更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那种惊涛骇浪如此凶猛、如此突然地向人类袭来,它表面上泛着泡沫,它将人形动物身上那些昏暗的、无意识的原驱动和本能推到上面来。这种诉求,就是被弗洛伊德深刻地称为“对文明之厌恶”的大发作: 人们要有那么一次契机,去冲破市民社会的法律法条,让最原始的嗜血本能尽情放纵。与这种狂热掺和到一起的,也许还有另外一些黑暗力量: 献祭的欢娱和酒精冒险的乐趣和纯然轻信,旗帜与爱国主义言辞的巫术魅力。 引自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用诗歌和鲁内文符号来激发那些冲锋陷阵的斗士对死亡的兴奋之情。令人震惊的是,在铺天盖地的诗歌中到处用“战争”(Krieg) 与“胜利”(Sieg“困境”(Not) 与“死亡”(Tod) 来构成韵脚。作家们隆重地发誓再也不愿意跟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有同一个文化共同体。更糟糕他们竟然在一夜之内就否认英国文化或者法国文化曾经存在过。面对德意志的本质,德意志的艺术和德意志的生活方式 引自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我们是否是见的太少 对自己世界的信息充满信任从最初的粗野调动野蛮 到后面上升到意识的亢奋和对抗战争不但在战场上,也在精神上消耗着人们,也许越深刻的疼痛和能量流逝,才能引起深刻的反思和长久的记忆 “十 争取精神上的同路人”“十 争取精神上的同路人”
88人阅读
Lucif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太平盛世(一战前)
我父亲一直到了五十多岁时,才破天荒让自己奢侈了一番:在冬天和我的母亲一起去尼斯4度假一个...
-
二、上个世纪的学校
通往大学的这条路相当漫长而崎岖。五年的国民小学,八年的文理中学必须得在木头长凳上坐过来...
-
九 1914年大战伊始时刻
-
第十二章 回到祖国奥地利
如果整个年轻一代怨恨而鄙视地看待他们的父辈一-这群先听信了胜利在握而后又接受了和平条件的...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