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社会认知
Silence-Orange (要有梦想 即使遥远 活在当下)
读过 亲密关系
本章我们要考察这类判断。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一般指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知觉和判断过程(Moskowitz,2005)。我们首先关注的焦点是人们理解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
我们将考察和思索以下问题:
人们对伴侣及其行为的判断怎样影响亲密关系后来的发展;人们为影响和控制伴侣对自己的看法会做出何种努力;两个相识的人或者亲密伴侣彼此了解的程度能有多深。
本章我自始至终都会强调人们对同伴关系知觉和解释的重要性:认知决定了人们的感受和行动。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当我们首次与人会面时,很难客观公平地认识他们。相反,各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影响着我们对观察到的行为的解释。
所以,第一印象重要在于最先了解到的信息能够:
(1)把人们的注意力导向某类新信息;
(2)影响对后来获得的新事实的解释。
实际上,对异性恋爱关系预测最准确的往往是女当事人的朋友(Loving,2006)。如果她的朋友赞成这段恋情,就很有可能持续,但如果他们认为这段恋情注定要失败,就可能真的告吹(Etcheverry & Agnew,2004)。
归因过程
人们的喜怒哀乐还受到解释伴侣行为时所选择理由的影响。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指人为什么要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提出的解释。归因能确定事件的起因,强调某些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很重要,因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事件通常都有很多可能的解释,这些解释的意义相差甚远。我们可以强调个体内部的影响因素(如人格、能力或者努力),或者强调外部的影响因素(如个体所面临的情境或环境)。
改善关系的归因让伴侣肯定体贴、慷慨的行为,宽恕令人不悦的行为,认为它是一时的过错。维持苦恼的归因刚好相反,责备伴侣不合心意的行为,却并不肯定伴侣的良好举止。
有一点是清楚的:不良的归因方式会引起更多的纠纷,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导致了那些本可避免的失落和不满(Sillars et al.,2010)。人们能随意选择各种不同的观点来解释伴侣的行为,既可能让亲密关系变得惹人喜欢、宽容大度,也可能使亲密关系变得痛苦悲观、每况愈下——幸福的亲密关系最终取决于这两种归因方式的选择。
人们能随意选择各种不同的观点来解释伴侣的行为,既可能让亲密关系变得惹人喜欢、宽容大度,也可能使亲密关系变得痛苦悲观、每况愈下——幸福的亲密关系最终取决于这两种归因方式的选择。
关系信念
这也是对他人知觉如此重要的另一个基本原因。这些知觉不仅影响到对所获信息的解释,也指导着对他人的反应。我们常从别人身上验证了我们的期望,而这些期望中的行为如果没有我们的推动就不会发生——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正是我们的期望造就了他们的现实。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