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领导的权威如何树立:单位政治与一线政治
【政治前途:谁有前途跟谁走】 单位政治: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权力实践关系,有政治前途的领导动员能力强,反之则弱。 单位政治是单位上下级间的政治,核心是下属的政治前途系于领导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前途,领导的动员力源于为下属创造政治前途的前景。领导看中的是下属干活的能力,下属看中的是领导的政治地位。 单位内部主要领导的人事权包括:1. 决定权,即对单位内部中层及以下干部的决定权。2. 推荐权,即向上级组织部门推荐本单位中层领导或班子成员的权力。 单位主要领导向组织部门推荐并得到提拔重用的本单位干部越多,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的晋升流动就越快,对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的激励就越大。 单位主要领导的人事推荐权取决于主要领导在辖区内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前途。 一个单位被组织动员起来了,干活的人多了,领导的意志更容易贯彻,单位的活会赶得更好,单位领导在政治锦标赛中就更容易胜出,也就更有政治地位和政治前途,他在辖区政治生活中就更有话语权,形成正反馈。 领导没政治前途(地位),下面的人干活没劲;领导越有政治前途(地位),下面的人干活越带劲。这就是“单位政治”的基本原理。 “官帽子”是干部的“总开关”,用官帽子激励官员才是回到了政治录用的基本规律上。 引自 领导的权威如何树立:单位政治与一线政治 【一线政治:谁有能力听谁的】 体制内有一线、非一线之分,也就存在“一线政治”与“非一线政治”之别: 1. 关系属性方面的差别。在一线,上下级之间不是上级和下属的层级关系,而是共同协作的工作关系,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较为扁平化,等级性不强。在非一线,上下级关系以“法定”为主,等级性较强,相互之间较有距离感,工作内部较少有人情关系和拟亲关系。 2. 权力实践方面的差别。一线权力运行刚性不足而柔性有余,上级对下级下达任务带有协商讨论性质。为了更好地调动下级,领导还会创造诸多的工作机制,以实现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最佳匹配。在非一线层级,权力的运行是非人格化的、刚性的,领导下命令,下属无条件服从。否则上级可以对下级问责。 3. 权威来源方面的差别。一线领导权威来源于职位赋予的权力、领导的个人能力及其魅力。非一线层级领导的能力和个人魅力不太重要,只要占据了权力岗位,发布的命令和指令就有下属去传达、布置和执行。 产生差异的原因:1. 一线直接面对具体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一线工作具有复杂性、多变性、难控性、非规则性等特点,需要充分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需要给与一线人员一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自由裁量权,因此一线团队的等级性不能太强,权力运行不能过于僵化。3. 非一线层级不直接面对具体治理事务,主要起到宏观决策、政策转化、上传下达的作用。领导有没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并不影响体制权力的运行和上下级关系,领导可以依靠权力和资源来动员下面的人干活。 引自 领导的权威如何树立:单位政治与一线政治 【上下级关系的实践逻辑】 所谓“权力运行”实际上是政治意志在领导与下级之间的传递,传递是否畅通与“领导-下级”之间的关系状态有关系。 “单位政治”讨论的是,领导是否有政治前途和政治地位,对获得下级的忠诚、组织动员下级非常重要。下级将自己的政治前途系于领导身上,因为忠诚而非敬畏领导权力而听命于领导。 “一线政治”的基本原理是,因为要直接解决问题,一线领导需要具有相应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对一线领导的要求,也是下级对领导的期待。如果领导能够满足要求和期待,就可以于下属建立“权威-忠诚”的关系,便于组织动员。 引自章节:领导的权威如何树立:单位政治与一线政治 引自 领导的权威如何树立:单位政治与一线政治
191人阅读
苏宅管家黎纲纲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3 县乡关系:从共谋到卸责
【如何理解从共谋到卸责】 在基层政策执行中,各级暗访督察越来越普遍、频繁,除增加了督导检...
-
1.4 从“乡镇没有两个一把手”说起:县乡党政关系实践形态
【乡镇没有两个一把手】 在乡镇并不存在书记是党委一把手、镇长是政府一把手的说法。在书记眼...
-
1.5 领导的权威如何树立:单位政治与一线政治
-
1.6 片线结合:不变体制变机制
乡镇具体的治理实践并没有按照“三定”方案设定的路径亦步亦趋,而是在不违背“三定”方案原...
-
1.7 河长制是个好东西
【运动式治理的不足】 一段时间内问题给解决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复如是,形成循环。 【运动...
> 查看全部1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