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德经校注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谓根绝贪欲,清静无为,天象乃运转正常,地气与四时相应,则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否之,天象行乱,日月嬴绌,四时失常,万民遭殃。 引自 七、道经校注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 引自 七、道经校注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河上公注:足,德也。道无形,非若五色,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见也。道非若五音,有宫商角徵羽可得听也。用道治国则国治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尽得也。【不可既,即用之不可穷尽之意】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即常为无欲而思虑,乃无术者之所为也,故经云“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乃至道寥廓,万物归之,赖之以生长,则不为主宰。 【即刻意下功夫努力思虑“无欲”,乃无术者,不刻意下功夫“无欲”,是韩非子所谓虚者无为「不以无为为有常」,此「不以无为为有常」,即可谓虚,虚则德盛,德盛才是上德,故谓“名于大”也】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按至道无为,但无术者常为无为下功夫、动脑筋,故所求弗得。此因其意不忘其所求,尽虑而谋,反被其制,故老子谓为“可名于小”。有道者无为无思,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为无为下功夫、动脑筋,志无所求,意无所制,即韩非子所讲:「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谓上德。」故老子谓为“可名于大”。此句乃“可名于小”与“可名于大”之结语。故言是以有道之圣人所以能成大也,因他不为大,则完全顺其自然,即所谓“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水到渠成,故能成大。 引自 七、道经校注 “道氾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也。”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周而复始,则无所而不至,功成事就而不名己有。 引自 七、道经校注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王弼注:「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长久。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身没而道犹存」,体魄虽朽而精神在,是谓“死而不亡者寿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广雅释诂:裕,道也。此处“欲”假借“裕”,有道者的意思。此段经文则:刀兵所至,必有损伤,贼害人民,残荒田畝,人物无不被其所害,不祥莫大焉。万物无不恶之,故有道者禁而不用,避而远之。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彤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王弼:“果”犹“济”也,言善用师者,趣以济难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强于天下。谓善用兵者,则为禁暴济乱,功成而已,不逞强于天下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是以圣人去甚,去大(泰),去奢”河上公注:“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出气急曰吹,缓曰嘘。此之谓人事繁多,情性各异,有的行前,有的随后,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刚强,有的柔弱,有的自爱,有的自毁。 引自 七、道经校注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引自 七、道经校注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尔雅释水:水注川曰“谿”。王弼注:谿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因成水所归趋之谿,故真常之德永存不逝。因常德永存不逝,故复若无欲无智之婴儿,即复真常自然之德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袭明”谓因顺常道也。“物无弃材,是谓袭明”犹言圣人不贱石贵玉,视之如一,使各尽其用,而无弃废,行比可顺常道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籥(鑰)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帛书甲、乙本“关籥”即越语、月令“之管籥”,今本“关键”,即周礼地官司门之“管键”,同为一物,即史记正义所云“钥匙”。 引自 七、道经校注 “虽有营观,燕处则超若”虽有营建之楼台亭榭以供享用,彼乃超然物外,乐于燕居,安闲静处。 引自 七、道经校注 “辎重”辎重为载物之车,前后有蔽,古者吉行乘乘车,师行乘兵车,皆有辎重车在后,此喻君子终日行,皆当以重为本,而不可轻举妄动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蒋锡云曰:逝者,指道之进行而言,即宇宙历史自然之演进也。远者,谓宇宙历史演进愈久,则民智愈进,奸伪愈多,故去真亦愈远也。反为返之假,谓圣人处此去真累远之时,应自有为返至无为,自复杂返至简单,自巧智返至愚朴,自多欲返至寡欲,自文明返至鄙野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执、抱都有守、持的意思,但彼此有原则区分,老子所谓执一即执道,也即掌握对立统一之辩证法则,而老子所谓抱一如载营魄抱一则是指精神躯体合为一体,此处应为执一。先秦法家也主张执一,儒家则反对执一主张执中。牧,治的意思。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裕)者不处”“余食赘行”是古时贬义成语,但原意佚亡,难以说明。广雅卷四:裕,道也。“有裕者”可作有道者。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说文:企,举踵而望。“企者不立”指翘起脚跟延身远眺,翘起脚跟必定不稳。后一句谓:自以为是者反而不彰,自逞己见者反而不明,自我炫耀者反而无功,自我尊大者反而不得敬重等等之轻躁行为,皆反自然。 引自 七、道经校注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父、甫相通,皆可训始也。“以顺众父”继前文则谓以常存之道循历万物之始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窈呵冥呵,其中有请(情)。其请(情)甚真,其中有信”请、精、情三字从青得声,音同互假,请、精此处通精,意思为真或实。本句意谓虽窈冥深远似不可见,但其中则存实不虚,其中之实不仅存在,而且甚真,并以其自身运动规律可供信验。 引自 七、道经校注 “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道之物”有道是物和道生物两种解释,哲学界向来对老子哲学有唯心论或唯物论之争,此处帛书意思应是道生物。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言大德者之动惟从乎道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注: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愚蠢无知曰“顽”,固陋不惠曰“鄙”,“顽”、“鄙”并列,用连词“以”相连接,是而的意思。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忽呵,其若海。朢(恍)呵,其若无止”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匮)。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广雅释诂:匮,加也。释文:匮,乏也。“沌沌也”,形容圣人混沌无知。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之未咳。纍呵,似无所归”王弼注:言我廓然无形之可名,无兆之可举,如婴儿之未能孩也。帛书“纍呵”,犹言纍纍,乃失志疲惫之态。说文: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又云:孩,古文“咳”,从子。经文则谓圣人恬静无为,无踪无举,若不知咳笑的婴儿,而身心倦怠,若行无所归。 引自 七、道经校注 “绝学无忧”河上注:学,谓政教礼乐之学。“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道”谓自然之道。“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此“学”与彼“学”谊同,即河上所谓政教礼乐之学,如圣、智、仁、义、巧、利是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唯与呵,其相去几何?善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帛书所言则谓:为人所畏惧的——就是人君——亦应该畏惧怕他的人。今本是一般的道理,而帛书本是对君人者所说有关治术的道理。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朢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饗于大牢,而春登台”“朢”乃望之古体。古望、荒、忙三字音同,可互为假用。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在此为广、远之意。广雅释诂:央,尽也。“其未央哉”,叹其无涯际也。“大牢”,今本作“太牢”,意同,乃饗礼之最上者。周时宴饗之礼分五等级,计九鼎、七鼎、五鼎、三鼎和一鼎,大牢级别最高,用九鼎。此之谓世俗之人,纵情恣欲,其乐无度,熙熙攘攘,如饗大牢盛宴,又如春日登台,贪欢觅乐。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 【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国家昏乱,安有贞臣】 引自 七、道经校注 【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自然”自成,自化之意。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信不足,安有不信】“安”如今语中之连词于是或则。言信不足,于是有不信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最好之世,下民仅知有一君之名目而已,其次,人君以以仁义治世,下民得以亲信之,再其次,仁义不足以为治,则继之以刑罚下民畏之,最下,刑罚不足以为治,加以诈伪,下民侮之。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和”指阴阳相交,对立面的统一。“常”谓事物运动之永恒规律,皆以常为道,如今言之自然法则。知此道者,可谓明也,不知此道者,盲目行事,故谓凶也。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河上公谓“容”为无所不包容也。王弼释“容”为无所不包,释“公”为荡然公平,释“王”为无所不周普(今言普通)。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书周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为“公乃王”之最好注脚。苏澈云: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尚谁私乎。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归而往之矣。无所不怀,虽天何以加之。 引自 七、道经校注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復也】“虚”者无欲,“静”者无为,“极”与“笃”是指心境修炼的最高状态,即所谓极度和顶点。尔雅释言:復返也。万物自生至死,犹人行路之往而復来,比喻适当。“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復也”谓万物竞生,忢因观其归终之道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在“致虚极,守静笃”的前提下,从“万物并作”中观察到宇宙间循环往复之自然规律,从而体会到作为一定运动形态之物,虽纷然杂陈,但最终仍然是无一不复归其根,即复归于创造宇宙本体的道。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守此道者不欲盈,正因为不欲盈,故而宁敝坏而不图成。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涣呵若凌释,沌汩其若朴】谓圣人外虽呼敬如客,而内则一团和气,随机舒散,天复凝滞,涣然如冰之随消随化,毫无迹象可见也。“敦兮其若朴”纯厚的好像尚未加工雕琢的原木。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说文象部:豫,象之大者。说文犬部:犹,玃(古书上的大猴子)属。此二兽皆迟疑之貌,以犹豫二字其狐疑耳,以喻“善为道者”遇事迟疑审慎不敢妄为。王弼以“邻”为邻国,河上公以“邻”为邻人,以王弼说义长。“严”乃端庄严谨。言其如作宾客,则举止端庄,谦恭卑下,自慎自爱,不敢妄作,唯恐失礼不敬,招来非议。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按托古你中今是儒家思想,法家重视现实,反对托古。“有”,即通作古字域。执今之有,犹言治理今之天下国家。顾本成疏:圣人能知泰初无名之道,是谓得道之总要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言道既不知其始,亦不知其终,则无始无终,出现在天地之前,又“象帝之先”。 引自 七、道经校注 【绳绳不可名】河上公注:绳绳,动行无穷极度也。成玄英注:绳绳,运动之貌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in²,㨉)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微者,不见也,幽隐无象。捪,也作㨉,广雅释诂:㨉,循也。夷,灭也。捪之而弗得作循之而不得,犹言抚摸不着。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重视为自身甚于重视为天下,若此可以托天下矣,爱自身胜于爱任何物,胜于爱天下,如此可以寄天下。庄子让王篇:“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为腹”为为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引自 七、道经校注 【鑿(zao²,同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引自 七、道经校注 【载营魄抱一】谓以阴魂守阳魂。营者阴也。朱谦之:魂为阳为气,魄为阴为形。高诱注淮南说山训曰:魄,人阴神也,魂,人阳神也。王逸注楚辞大招曰:魂者阳之精也;魄者,阴之形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滌(di²)除玄鑒(jian¹),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天门,耳目口鼻,启,喘息,阖,呼吸。耳目口鼻之启阖,常人竞于聪明敏达,道家所忌,故欲为雌。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夫唯不争,故无尤】说文解字:尤,罪也。“尤”本就有咎怨之意。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正”假借政。“予善天”犹言施惠万物而功遂身退好如天。“正善治”即所谓无为自化,清净自正。“动善时”即任其自然自作自息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河上公注:众人恶卑湿垢浊,水独静流居之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引自 七、道经校注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喻其虚怀处卑,“神”谓其变化莫测,“不死”指其永存不灭,三者乃道之写状。“牝”为母性之生殖器官。“玄牝”是用以形容道生天地万物而无形无迹,故谓其微妙幽深也。“玄牝之门”,言万物自是出也。“天地根”言天地自是出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引自 七、道经校注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冲,古意作“盅”,本意以器虚为比,盈冲即盈虚。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使一般人民无知无欲,常使少数知者不敢、不为,如是则清净自化,而无不治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万物作而弗始,谓宇宙间万物皆顺其自然发展,圣人不造作事端。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一面养成自完,一面以自完模范感化人民,让人民自生自营,自作自息,自完生活,即为己足。过此而求进取,谋发明,增享乐,便是多事。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盈,避讳汉惠帝刘盈,意为呈现。老子意为教育人们从正反两面观察事物,不得偏举,指出宇宙一切事物皆有正反两面,彼此相反却互相依存。【恒也】指事物矛盾对立而统一是永恒存在的。利用事物相对的比较关系,概括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与本质,宇宙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引自 七、道经校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认为玄形容冥默无有的状态,不是确定的名称,是对道的形容,是不可称谓的称谓。 引自 七、道经校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王弼认为美恶同根,犹喜怒,善、不善同门,犹是非,不可得而偏举。另有说美、恶、善、不善皆人类有名区别对待,而纷纷扰扰迄无清净平安。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一部分注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为妙作微解,徼作归终解,解释为常无则观其未发生之玄妙,常有则观其已发生之始终规律。帛书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说文:徼,循也。作徼求、要求解。则解释为常以无欲观无名时期大道之微妙,常以有欲观有名时期人类之要求也。 引自 七、道经校注 【有德司契,无德司徹】徹,周之税法,广雅释诂:司,主也。徹,税也。因此此句为:有德之君虽借贷给人,但不以执右契责于负债人,施而不求,而官府责取于民之税金,不施却还强求回报是为无德。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责于人】古时【契】制,刻木为券,中分之各执其一,而合之以表信。别以尊卑,古以右为尊。右契为尊,乃债权人者所执,左契为卑,为负债者所执,圣人执右契而不以其责于人,施而不求。 引自 六、德经校注 【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取奉于天即取法于天,意以天为模范。【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此言乃是圣人不愿显露自己才智之道理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烘】烘,燎也 引自 六、德经校注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肕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筋,肕,指人体中两种组织的名称。“其死也筋肕坚强”,指人死后尸体变为僵硬而言。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民为求其厚生,虽死而逐利不厌,老子指出保持清净恬淡生活,胜过于富贵荣华的厚生。 引自 六、德经校注 【人之饥,以其取食税之多,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此处“不治”并非难治,而是无为,不可治也。 引自 六、德经校注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斫,则希不伤其手矣】必畏死的“畏”与前两“畏”不同,乃犯罪当死之义。民有犯罪以律当死者,则由有司以法执办,人君当守道无为,不可取而代之。 引自 六、德经校注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民不畏死,指官府刑罚酷苛民不聊生,因生不若死,所以死而不惧。民畏死,指教民以道,安居乐业,倘若有诡异乱违者,以法执而杀之,故谓“夫密敢矣”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前一个厌,镇压之意,后一个厌,厌恶之意。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病病」乃是動宾结构之短語,引申爲惧怕困忧。經文所言,聖人其所以没有困忧,因他害怕困忧,故而才避免了困忧。 引自 六、德经校注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被褐,謂衣著粗陋,與俗人無别。怀玉,謂身藏其寶,又與众異。即所謂和光而不污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形秽而質真。非有志之士而不得識,故而爲貴。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相若,义如相当或相等。哀,王弼本意当以哀为慈爱而非哀伤。 引自 六、德经校注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今本【轻敌】为后人改动,此处【无敌】为无有敌过他的对手之意,【宝】即为老子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行无行,意为欲行阵相对而无阵可行。攘无臂,意为欲援臂相斗而无臂可援。执无兵,意为欲执兵相战而无兵可执。乃无敌,意为欲就敌相争而无敌可就。此均说明,由于谦退,不敢为物先,因而使得他人欲战、欲斗、欲用兵,欲为敌而都找不到独立的一方。 引自 六、德经校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引自 六、德经校注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主,造事者,先举兵者。客,和而不倡,应敌者。进,有意于争者。退,无意于争者。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合于天道,乃古之极也。 引自 六、德经校注 【士】老子所在春秋末期,士为当时对有事者泛称,诸如国君、官仗、卿大夫、士等皆可用。 引自 六、德经校注 【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徒】十百,什伯也(什,军法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古军法义以百人为伯)皆士卒部曲之名。远,疏、离别之意,并非远近的远之义,因此使民重死而远徒为使民重死而离别迁移之意。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天下乐推而弗厌也。】 【不以其无争舆,故天下莫能舆争。】圣人非无争,而是谦虚自下,让先自退,欲上而言下,欲先而后退,因此双重否定才得老子原义。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王,通往,归往。江海所以能为百川归往者。 引自 六、德经校注 【稽式】古今之同式。 引自 六、德经校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引自 六、德经校注 【其脆易泮】,泮,破也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彼此矛盾而又互相转化的两个对立面,处理不慎,必然陷于困境,圣人处事谨慎,严于细易,由难而易,故终于无难。 引自 六、德经校注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并非动宾结构,而是词意相近的并列句,即为与无为,事与无事,欲与无欲。与下文大与小、多与少相对应。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大国对待小国能谦恭自下,可取得小国归附,小国对大国谦恭自下,可取得大国的容纳。 引自 六、德经校注 【道者万物之主,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引自 六、德经校注 【正】老子惯用,指清静无为 引自 六、德经校注 【五十六章】塞兑、闭门,使民无知无欲。挫锐、解纷,使民无事无争。和光、同尘,使民无贵无贱,无荣无辱。 引自 六、德经校注 【和】指阴阳相交,对立面的统一,是宇宙间事物运动永恒不变的规律 引自 六、德经校注
86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