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页
- 页码:第222页
对秩序的渴望要把人类世界转变为一种无机的统治,在这个世界中,一切的运行,一切的运作,全都服从于一种非人的意志。对秩序的渴望同时还是对死亡的渴望。因为生命即是对秩序永久的违背。或者,反过来说,对秩序的渴望是一种正当的借口,藉此,人对人的仇恨就堂而皇之地掩盖了人的罪孽。 引自第222页 “藉此”的藉,有点巧妙。
随着时间的推移,刽子手变成一个亲近有熟悉的人物,而被迫害者身上则有某种东西在散发出贵族的臭气。大众的心灵以前把自己同化为痛苦的被迫害者,今天却要同化为迫害者的痛苦。因为在我们的世纪,对人的捕猎就是对特权者的捕猎:对那些读书的人和养着一条狗的人。 如果说,科学和艺术实际上是历史真正的和本来的竞技场,那么,政治则相反,是一个封闭的科学实验室,在里面进行的是前所未闻的对人的试验.人类实验品一个接一个地连连落入圈套,随后又登上舞台,被鼓掌声迷惑,被绞刑架吓呆,被告密者揭发,反过来又不得不成为告密者.我就在这实验中心工作,作为化验员,但我同样也多次作为牺牲品,被人拿去做活体解剖.我知道,我并没有创造任何的价值(并不比跟我一起在那里工作的人更多),但是,我在那里无疑要比别人更明白,人到底是什么. 引自第222页 告别圆舞曲看了前半段,没有无知带来的快感多,也许是穿插着同时看了好笑的爱的缘故。总觉得米兰昆德拉会把女性想得无知充满欲望像一个猎物,但是自身又有对其的尊重与怜爱。 文章不同人的对白,有时候很深奥,人物在进行辩论的时候不知道作者当时的思想是怎样矛盾的,在表达这个人的思想的时候,他用了多久,在表达那个人截然不同的思想的时候,他又用了多久。思想是容易表达的,但是他表达出来的,是经过了层层的美化,深入,还有那么多的比喻和借用,他从哪想来的那么多典故?信手拈来还是得慢慢找书消化后才完成那么一小段深刻精彩的对话? 圣经,旧约,哪天去瞅瞅。
8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