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来华的时候,还有为数不少的传教士在北京为乾隆工作,当时一直专门负责翻译西方语言的是法国耶稣会教士钱德明神父(Jean-Joseph-Marie Amiot,。1718一1793)。他是一位数学家、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院士,且精通音乐,早在1750年便来到中国,被视为北京传教士的精神领袖。毫无疑问,钱德明对使团是极为支持和友善的,但在马戛尔尼来华时,他已身患重病,不能前来探访使团成员,只在8月29日写来一封信,表示愿意提供资讯及协助;2不过,钱德明实际上的确给予使团不少帮助。根据马戛尔尼所说,钱德明几次为使团提供重要的情报,包括最早传达乾隆已准备好给英国国王敕谕的消息;3而当中最重要的是在10月3日给使团传来讯息和提供的建议。那时候,马戛尔尼已在热河觐见过乾隆,并回到北京,但由于所提的要求没有得到清廷的回应,他原想再争取继续留在北京,等候回复,但钱德明向使团分析形势:一方面是清廷一直只以朝贡的理念来处理所有外国使团,过去欧洲国家派遣的所有使团也从不例外,且逗留的时间有限,就是最为礼待的葡萄牙使团也只能停留39天;另一方面,英国人要在短期内改善贸易条件并不可行,只会惹来更大的反感,甚至更严厉的监管。他建议使团不要再继续留在北京,先行回国,宁可由英国国王在广州和澳门派驻一名代表,能够跟两广总督经常接触,在合适的时间提出改善贸易状况,又或在将来有可能获邀到北京参加其他庆典时再提
出、也许能够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对于钱德明的意见,马戛尔尼十分感激,并完全接受,便在第二天向和珅提出离开北京。2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马戛尔尼明确地说钱德明是使团的“朋友”。不过,钱德明在使团离开北京两天后便病逝了。清廷派来参加这次接待使团的传教士有索德超(Joseph-Bernard d'Almeida,1728一1805)、安国宁(Andre Rodriguez,1729一1796)、贺清泰(Louis de Poirot,1735一1814)、潘廷璋(Joseph Panzi,1733一1821)、巴茂正(Joseph Charles Pairs,1738一1804)和德天赐(Adeodato di Sant'Agostino,1760一1822)、罗广祥等;不过,最早和马戛尔尼接触的在京传教士是一位没有出现在与马戛尔尼访华有关的清廷档案中的法国传教士梁栋材(Jean Joseph deGrammont,1736-1812)。引自 第2章 译员篇/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