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酒
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酒的容器,商周时期最常见的青铜礼器之一,也是商代酒礼器制度的核心。目前所知最早的觚产生于二里冈时期,到殷墟三期发展到鼎盛,西周早期偏晚逐渐消失。
早期的觚,上圆下方中间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实际上这种形制规定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代表了一种天圆地方的祭祀观念。
后来,觚变了,上下都是圆的,没有棱了,容量也变了。
《朱子集注》当中说到,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这个觚是一种酒器,能够盛两升酒,这是叫觚。如果是盛三升酒就不叫觚了,而是叫觯(zhì )。如果盛四升酒,就叫角。所以觚必定是限盛两升酒,如果不是两升酒就不叫觚。
老夫子关注的一定不止是量酒器,也不是简单地在吐槽一个变了样的觚,而是周礼。量酒器只是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象的缩影。毕竟,孔子一生都在“克己复礼”,礼崩乐坏的现实,让孔夫子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能对着量酒器发出深深叹息……
2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