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幸福
.✨ (如果 没有遇见你)
读过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意向性是个体寻找生命意义的尝试,是为了回答 “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后来,她引入了生活目标(life goal)的概念,作为人类将自己的生活引向某个方向的总称。 布勒根据个体与其生活目标的关系,将人生分为五个阶 段:(1 )个体发展意志、身份和选择能力;(2)个体对生活目 标做出初步选择;(3)个体对一些生活目标做出具体而明确 的选择;(4)个体回顾自己的生活,并重新定位余生的内容; (5)个体结束他们的一生,并参照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价值, 反思生活有多成功和美好
布勒认为,决定一个人生活满意度(或者说幸福)的是他 如何解释生活。物质条件和身心衰退并不那么重要,布勒说: “满意似乎主要来自建设性和反思性的生活方式;建设性在于, 即使重大的悲剧和巨大的不幸也可以被克服并被积极地利用; 反思性在于,即使平凡的潜能也可以被用来成就人生和有意义 的自我奉献;反思性还在于,一个人尝试回顾和预测自己的存 在,并以自己相信的任何措辞来评估它”。一个人的生活目标 可能相当明确,也可能模糊和含蓄,但它们仍然会作为一个主 题出现在人生的暮年。此外,如果我们是与来访者一起工作的 心理学家,请记住,生活目标是所有来访者的重要生活因素或 者幸福的核心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幸福观的一个区别在于: 总体而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忽视痛苦的现实及其对幸 福的重要性,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则倾向于将痛苦纳入他们的 幸福概念。
痛苦包括了好几个方面:(1)身体痛苦,主要是指身体上 的疼痛或不适。身体痛苦包括了重疾患者(比如,癌症病人或 交通事故受害者)的身体疼痛、不同寻常的头痛或胃痛,以及 更为弥散的症状,比如极度的耗竭、宿醉后的虚弱或夸张的体 能训练引起的疼痛,等等。(2)心理痛苦,表现为焦虑、抑郁、 悲伤、悔恨以及其他感到痛苦的心理状态。此外,生活中的遗 憾、过度的野心、普遍的悲观或缺乏生活的意义和方向,都属 于这一类别。(3)社会痛苦,指的是被排斥在社会参与之外, 不被认可,遭受种族歧视、排外或其他偏见,遭遇敌对或攻击 的行为,等等。(4)精神痛苦,是指一个人对我们的地球或整 个世界的状态感到痛苦,对我们时代的利己主义或可悲的道德 态度感到痛苦。
我们可以把这些反思的态度分成四种类型:
(1)把痛苦视 为可以控制或征服的东西;(2)把痛苦视为可以与之对话的现 象;(3)把痛苦视为一种积极的挑战或礼物;(4)把痛苦视为 你完全无法左右的命运。
总有一天,痛苦将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这就是极 限情境。雅斯贝尔斯说,“只有到那时,我才会接受痛苦是我的 命运:我感到悲伤,向自己承认痛苦的存在,活在接受与不接 受痛苦的张力之中,有时与它抗争,设法减少或推迟它,但最 终我承认这个痛苦是我的,它属于我。没有人能够再把它带走。 它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雅斯贝尔斯用了“爱命运”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状态;也就是说,你开始热爱自己的命运。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家 中,博斯特别研究了这种深度的幸福并将其付诸文字。他的兴 趣在于了解理想的存在方式。他为理想的“在世之在”创造了 一个特别的表述:“从容欢快的平静”。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个表述,可以指出构成它的三个要素, 也就是三个基本概念。第一个要素是自由,也就是说,不受世 俗的约束;你不是一个被奴役者,不必凡事顺从别人或遵照世 俗规定,你可以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召唤。第二个要素是欢 乐,也就是快乐、活泼、活力。第三个要素是平静,换句话说, 冷静、清醒,并且能够尊重现实世界。
治疗师对待来访者的态度,应该就像对待好朋友一样:不 仅对他们有所承诺和爱,而且愿意让对方做自己。如果能把对 他人爱的承诺与让对方做自己的意愿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可 以引导他人走向幸福。爱的关注和让对方平静的能力相结合, 是帮助他人在生活中获得更多幸福的关键准则。这条准则适用 于治疗关系以及所有其他的人类关系。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
现象学最初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在20世纪前半叶, 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建立,并由莫里斯,梅...
-
第二章,幸福
-
第三章,爱与孤独
爱是什么 对爱的一个经典定义是:“一种深切关注、喜欢和奉献的 感觉”。但是,有没有可能描...
-
第四章危机
危机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境。它虽然剧烈和离奇,但它属 于正常生活。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