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误区
凭吊余惘然
读过 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
导论部分总结了当代语文教学的实践误区,我认为这部分总结得很好,因为我也一直在思考我的文学理解方式的问题,这部分条理清晰的归纳分析涵盖了我近期的一些批判和思考。小学中学时期的阅读习惯如果不加以修正,一定会在成年时期变得根深蒂固,我想这也是网络上一些现象的根源之一。(比如人的二极管思维,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从抽象事物中抽取一个最泛泛的特征来加以概括全貌的思维,而所有的人要么在这个标签下,要么不在,忽略中间的可能性。)
1.模式化解读
“近代文艺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套版效应”,原指“一件事物发生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这种情形体现在文本解读中就是“模式化”“泛政治化”“功利化”倾向。这就是习惯只用一种模式去观照文本(背景、创作意图、思想道德等等),用千篇一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去概括文本,如“批判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之类。”这套思维已经深刻地印在了所有中国学生的脑海里,评价《红楼梦》第一反应是“通过宝黛爱情的悲剧反映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鲁迅的全部作品都可以归结为“反封建”;阅读一篇文章的方式永远是背景、创作意图、中心思想、词句赏析;而背景的分类永远是是简单粗暴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而对于文学文本的阅读不应该是这种政治化的一元式解读,而应该走向多元阅读和阐释,比如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角度。
2.泛政治化解读
泛政治化解读指的是用政治化的思维和观念解读文本,将所有文本都看做政治思想的传声筒,或者将文本的思想内容与当下的政治教育作牵强附会的联系。
这部分我直接放上作者原文。“马克思认为,文学活动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文艺创作要从客观现实生活出发,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经济的状况。基于“社会决定论”,解读作品时适当结合作品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进行“泛政治化”解读,就会窄化、矮化或扭曲文本的本意,使我们成为接受和传播既定阐释的懒汉,使得学生忽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过度阐释与深度解读
深度阅读可能引起教师一味地追求文本潜在意义的挖掘,甚至不惜曲解文本本意,这就造成了过度阐释。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年浙江卷鱼腥草的一篇阅读,作者自己说自己回答不上来高考老师出的题目,自己也没有向标准答案的方向思考。
其次,深度解读应该建立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比如在西方认识论中,“文本理解”被视作是人对文本意义的诠释,是指文本意图与作者意图的视域整合。在存在论意义上,“文本理解”则被视作对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理解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对人的存在的自我理解。这个角度解读文本,我们会基于人生存的意义进行对人生命本质的感悟和认识。但学生毕竟年纪还小,不能过分超出学生认知水平,不然可能会得不偿失。教育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不过对于成人来讲,理应要求深度解读、从多种理论入手解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