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称帝的这段历史
想着总结一下袁世凯称帝的专断历史,资料均来自《讲谈社 中国的历史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 清末 中华民国》。
溥仪登基时,仅仅是个孩子,可是中国社会的压抑体制重新孕育专制的溥仪。孙文也是如此,孙文是独断的,其领导的历次起义均已失败而告终,反而没有参与的不被看好的武昌起义(我们称之为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这无疑不是一种讽刺。
清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铁路)运动,其内容为新生的民主资产阶级保卫自己的铁路建设权,而清朝政府意欲收回,违背了民意,于是保路运动成为要到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武昌起义胜利后,袁世凯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向革命派和清朝施压,同时获取了立宪派张謇等支持,释放汪精卫等革命派,取得了革命派的支持,英国也给与大力的支持,袁世凯的上位中华民国总统也是情理之中了。因为革命派缺少军事力量。
辛亥革命胜利后两个多月,孙文回到上海。迫于压力,也不得不同意袁世凯就任总统。但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宋教仁这位中国国民党实际的党首,起草的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此约法孙文是反对的,其认为革命需要强大的领导,革命伊始需要军事独裁,而宋教仁发现孙文意欲独裁,故约法强化议会权力),想最大限度的认可议会权力限制内阁权力。于是宋教仁北上之际,袁世凯派人将国民党的实权派宋教仁刺杀。其实,袁世凯先是拿出20万元贿赂宋教仁宋予以坚决退回。贿赂不成,暗杀是袁世凯的拿手好戏。
宋教仁背刺后,国民党和袁世凯发生了激烈冲突。袁世凯未经议会同意签署了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的善后大贷款,和国民党彻底决裂。于是发生了二次革命,国民党和袁世凯划清界限,而这正中军事力量强大的袁世凯的心怀,袁世凯借机铲除了反对派,解散了议会,正式就任大总统。
任职后袁世凯,取消内阁,扩大总统权限,将大总统的任期改为终身制。而暗杀、贿赂、恐吓是袁世凯镇压“反对派”和”精英”的主要手段。此种情形下,“反对派”和”精英”感觉到了亡国的恐怖,而袁世凯从“反对派”和”精英”身上也感觉到了亡国的恐怖。说到底,独裁的诱惑吞噬了袁世凯,以孙文为首的国民党也深得其精髓。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日本以此为机,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9日,袁世凯认为不具备与日本作战的力量,又得不到列强的支持,批准了二十一条,成为国耻。其认为,“确实接受的是屈辱,但是除去第5条,中国不至于灭亡”。作为袁世凯最大的政敌孙文,以此制造打倒袁世凯的舆论,职责二十一条是袁世凯提出的,目的是争取日本的支持从而获得皇帝的地位。
袁世凯和日本协商二十一条之时,孙文也秘密提交了与日本民间人士签署的《中日盟约》,其内容和二十一条差不多,日本和袁世凯谈判时以《中日盟约》要挟袁世凯,这也是袁世凯被迫同意的原因之一。此《中日盟约》动摇了孙文的威信,孔祥熙曾因此骂孙文是日本的走狗。
袁世凯的总统地位并不安稳,段祺瑞、白朗、日本……均是袁世凯的心腹之患。其开始想称帝,理由是“他对无法实现自己梦想中强大中国的焦虑,以及独裁权力受到的威胁不安。”于是想通过称帝,来确立稳固地位,打消这些不安。期间,美国行政学者F.J.古德诺给了袁世凯强有力的支持,其认为,共和给中国带来了巨大混乱,立宪君主制可以防患于未然。于此同时,日本表示不介入中国的帝制问题,袁世凯误以为日本支持其称帝。
1915年12月13日 ,袁世凯宣布称帝。
潇潇雨歇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民国的考验——关于宋教仁
(均为讲谈社之中国的历史的观点)宋教仁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起草人,且为当时国民...
-
讲谈社观点:专制的体制产生专制的人
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上是中央集权的国家,直到现在,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必须的。但是集权...
-
袁世凯称帝的这段历史
-
第九章 筑起抗日的长城 关于蒋介石 关长征,关于南京国民政府……
这一章,日本人写抗日战争,很有意思,摘录部分内容,对我们审视这段历史很有裨益。一是关于...
-
算是后记,对蒋介石对抗日胜利的讲话有点感慨
为什么当年蒋介石执拗于内战,对杀害中国至少一千多万同胞的日本人予以宽宥,而对共产党坚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