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商:仓城奇观
夏朝—二里头文化保守,并不热衷对外扩张,虽发展出东亚最为领先的青铜技术,但一直将其封闭在二里头作坊区厚重的围墙之内,很少转化为用于扩张的军事实力。
商朝开国二百年时,统治范围已经超过夏十倍以上,包括无数语言和风俗不相同的族群,从这个层面来说,早商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
西都位于昔日夏朝的核心区,初始阶段主要居民可能是被迁来的二里头古城人群,以及少量商人征服者。东都郑州外来文化因素更多,是商王安置各路同盟军的主要据点。两座商城的寿命都有二百年左右,是商朝前期的统治中心。
早商部分城址示意图商族统治区内多元的陶器文化融汇成了一种新风格,被考古学家命名为“二里冈文化”。
待东西两都都初具规模后,郑州和偃师的主城面积分别约为3平方公里和2平方公里。其共同点是,都有宽约10米的夯土城墙,宫殿北侧都有石砌的长方形人工池塘。不同点:偃师有好几处大型仓储区,但铸铜等手工业规模不大,郑州面积更大,人口和各种手工业设施也更多,外围还有一圈外郭城。
二里头的各种现象显示,早期王朝内部大都是自治部族,和王权的关系相对松散,而两个商城则规划严密,内外分明,呈现的是早商整合各个部族的绝心。部族需要放弃很多传统的自给自足生活,融入王室主导的更大的经济和政治体中。
=========青铜扩张潮==========
商王家族擅长用生意人的思维来管理新王朝,扩张目标主要指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盐矿和铜锡矿产地。贸易是个征战同样重要的手段。
商人很重视青铜冶铸技术,相较夏人的保守保密政策,商人更现实(是现实还是面对盟友无法保密?),各部族均掌握了冶铸铜技术。每一个远征的商人队伍都有铸铜技师,他们随身携带石范,一旦发现铜矿,就地就可以生产兵器。可以说商朝人真正普及了青铜冶铸技术。
王朝扩张的基础是人口数量,这需要农业支撑。郑州商城粮食浮选结果表明,粟和水稻各占约40%,小麦18.3%,还有4%的黍。商人掌握了各种主要作物的种植技术,其意义不仅是人口增殖,也便于商人向各地殖民扩张,因为他们拥有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粮种和技术。
=========神秘的仓库========
晋南中条山区有零星的铜矿,夏朝时,东下冯出现了冶铜工厂,应当和二里头存在铜料贸易,但无法确定是否属于夏朝直接统治。
早商,东下冯不仅建起了夯土城墙,还有密集的大型仓库建筑。位于城内西南角,每座建筑的夯土地基皆圆形,直径10米左右,中央有柱洞,十字形夯土墙基把建筑分成四个扇形隔间,圆形地基外缘还有外墙的一圈柱洞和墙基。总体来看,仓库是圆形的造型。
圆形建筑成排分布,密集而有序。推测总数近50座。偃师商城则发现了同样的仓储区,地基呈圆形,室内有十字形木骨土墙,和东下冯的建筑完全一样。由此,证实了东下冯和商朝的直辖关系。而且东下冯和偃师的政治关系一旦确定,除外它们之间的垣曲商城的归属也就解决了。
中条山北麓有一片咸水湖泊形成的古盐池——解州盐池,距离东下冯商城仅60公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学者称,已经对东下冯商城仓储区的土样做过鉴定,这里的钠离子浓度远高于其他地点,似乎证明了是食盐仓库。
西都商城还有两处长方形的大型仓储建筑群,南北狭长,呈网格状紧密分布,每座建筑南北长约25米,东西宽约7米。数量同样惊人,每个区总数接近百座。仓储建筑中间还有水池的遗迹,可能是为灭火储备的水源。(但是这么庞大的粮食仓储库,三排只有一个水池遗迹,用于灭火水量远远不够。有没有可能是铸铜的原料,铜锡矿和木材啥的。偃师手工业不发达,考虑运输原因,不应该是原料)
绿尾巴的芦花鸡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异族占领二里头
二里头二期,古城扩张到3平方公里后,统治范围是多大呢? 日本学者西江清高和久慈大介提出了...
-
商族来源之谜 参shen1商
商王朝建立之前(学者称之为“先商”),商族人在哪里生活,考古学一直没有答案。 夏都二里头...
-
早商:仓城奇观
-
人祭繁荣与宗教改革运动
①商人并非生来就热衷杀戮和人祭,只是随着王朝步入扩张轨道,杀祭行为才陡然增加起来,成为...
-
武德沦丧南土:盘龙城
盘龙城位于武汉市郊黄陂区一片湖水环抱的半岛上,是商朝最南的城市。夏朝时,这里已经是一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