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性社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 性学小史》
性学(sexology)20世纪之前,处于传统医学阶段“唯生殖目的论”;1885至20世纪30年代,与生殖相分离“性欲中心论”,关注“性变态”现象;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性反应中心论”
“性的科学主义思潮”:总结起来看,20世纪初到60年代的西方基本上处于“性科学的年代”,它试图用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的一切性现象。……它推崇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承认男性与女性在性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被本质化了。(P4)
《第二节 性社会学的进程》
人类的性现象绝不仅仅是生理或者生物的单纯产物,性现象包含社会因素,社会也与性现象存在着紧密的关系。(P5)
约翰·盖格农,西蒙《性举止——性的社会组织》性脚本理论(社会化过程习得的性行为模式和观念,对于性实践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 与其他学科的界定》
性社会学既拒绝“生物决定论”的“本质主义”,也不认同“生物因素取消论”。(P9)
“实验室学派”“社会调查学派”(心理—行为学派)
《第四节 性社会学的定义与前景》
与生物诸学科的竞争。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中的性》
《第一节 现代之前的历史脉络》
儒家文化:“性的唯生殖目的论”“性的社会责任论”
道家文化:性的工具化,作为个人修炼和超越生命的一种手段
佛教文化:“性的肉体禁欲”,以追求道德境界
宋明理学把这三种意识形态中最恶劣的方面都集中在一起,这主要表现在“性的精神禁欲主义”的发展和鼎盛。(P15)
明末到清初的150年里是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性的快乐至上主义”。 第四阶段:性革命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创新”,彻底背离原始儒家
这意味着在传统中国,就像“人”从来也不是指个体,而且从来都是被包含在“家、国”之中一样,性也一直不是独立的主体,而是被淹没在某种更大更综合的实体之中,例如“礼”、“道”、“理”等。(P18)
《第二节 新传统的建立——从“五四”到20世纪80年代初》
一、“五四”,第五个发展阶段的开始
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风尚的中国版“性文明”(正经与教养)
二、1958——1980:“性的新社会”
蓝蚂蚁;1972年版《新华字典》;革命与性的斗争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历史中性文化的发展变化,既不是生物力量在推动,也不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取向起作用,而是统治阶层的两大目标在“形塑”它:一个是通过道德楷模使其获得政治合法性,另一个就是“争夺激情”。(P23)视为公事还是私事;与“罪”“耻”不同的“脏”;从“教化”到“恫吓”
《第三章 当前中国性文化》
《第一节 性革命的发生》
基础:(一)单位制度的瓦解+传统信仰的消失=社会控制放松(二)人口横向与纵向的流动+居住方式变化=“陌生人社会”形成,如革命的群众的雪亮的眼睛的消失(三)私人空间的独立与扩大+“文化反哺”=个性再次张扬
1980年修改的《婚姻法》离婚唯一标准“双方感情破裂”
《第二节 性革命全貌》
在2000年之前,性革命深入了一步,其主要对象……前的那种“共和国性文化”。自从2000年以来,性革命进入了第三阶段,其主要革命对象是“五四”之后发展出来的纯情文化。(P28)
《第三节 21世纪中国的性化》 性化(sexualization)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赋予性的含义。与消费、大众传媒的联系,符号化、仪式化。
“不反对主义”与公共权力的“作秀化”
《第四节 性化的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既存的政治体制来说,性的最主要威胁并不是所谓的“非道德化”,更不是其结果(生殖与人口),而是它所代表的难以控制的激情。(P34)
《第四章 性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性的定义:从sex到sexuality》
性(sexuality)对应的主要是生物学和行为学意义上的sex,强调性在社会学与心理学意义上的现实存在状态,例如关于性的话语、想象、仪式、幻想、身体等。(P36)
性,作为“生活实体”(生活实践)与“社会设置”(制度体制)发生互动。(P37)
《第二节 理念与理解:性研究的不同学术流派》
科学主义与社会文化的建构主义
Sexuality与sex(性学派),sexuality与gender(社会性别派)
《第三节 主体建构视角下的性的概念》
这一新定义是基于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的,主张快乐、权利、选择、发展和安全。(P41)
《第五章 性与社会性别》
《第三节 阴阳哲学中的性与社会性别》
讨论中国本土文化中的“阴阳哲学”中的性观念
《第四节 中国式现实问题》
女权主义矛盾:首先,它们一方面在理论上主张用社会性别来代替生理性别;另一方面,它们在社会活动中,却又按照sex来判断谁是女人。其次,它们一方面主张社会应该多样化,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女性是一个“整体”,有一种“整体利益”与立场。(P51)
《第八章 初级生活圈理论》
《第一节 理论来源与结构》
初级生活圈是指在人类最初和最基本的活动中,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与作用的总和,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活动:性、生殖、供养、爱、处理相互关系和社会性别互动。(P75)
《第三节 新的视角:生活实体与制度设置》
生活实体先于制度设置而存在,高于制度设置而发挥作用,但是性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制度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结果。(P82)如“未婚同居”,前者为制度设置,后者为生活实体。
《第九章 性的社会化》
《第三节 性的社会化的结果》
性的社会阶层与性的社会群体
《第十二章 酷儿理论》
《第一节 酷儿理论:概念与缘起》
酷儿这一概念指的是文化中所有非常态的表达方式,这一范畴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P111)
《第二节 酷儿理论的观点和主张》
一、挑战异性恋与同性恋的两分结构
巴特勒的“表演理论”
对于巴特勒来说,根本不存在“恰当的”或“正确的”社会性别,即不存在适合某一生理性别或另一生理性别的社会性别,也根本不存在什么生理性别的文化属性。她认为,与其说有一种恰当的社会性别形式,不如说存在一种“连续性的幻觉”,而这正是异性恋将其自身在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欲望之间天生化和自然化的结果。在异性恋中,这一幻觉靠的是这样一种假设,即“先有一个生理性别,它通过社会性别表现出来,然后通过性表现出来”。巴特勒反其道而行之,她认为,异性恋的性统治是生理性别的强迫性的表现。(P113)
弗洛伊德发明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对同性之爱的原初否定。……巴特勒认为,原初的禁忌并不是异性恋的乱伦,而是同性恋。异性间的乱伦禁忌不是原因,而是禁止同性性欲望的结果。异性乱伦禁忌所禁止的是欲望的对象,而同性恋禁忌禁止的是欲望本身。(P114)
异性恋霸权的社会建构了一种性欲与性感的主体。(P114)
二、挑战男性女性的两分结构
欲望的异性恋化需要“女性气质”和与“男性气质”的对立,并且把这种对立加以制度化,把它们理解为“男性”和“女性”的本质。(P115)
三、对传统的同性恋文化的挑战
四、边缘群体的联盟
流动性、协商性、争议性、创造性的选择。
五、酷儿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关系
六、酷儿理论在中国
榕楠雅记~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上篇 基础理论》
-
《下篇 专题应用》
《第十四章 性权利》 《第三节 性权利一例:结婚登记》 在成熟社会里,人民与政府签订的关于...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