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冲击中的转型:社会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什么是个人的人生目标?一个社群乃至整个社会,是否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在一个社会中,目标存在不一致简直是必然的,不同人的目标千差万别,不仅多样,还相互矛盾、相互对立,彼此在不断冲突的同时又不断妥协。...因此,严格来说,社会领域不存在“失败”一说,某个人的失败对另一个人而言有可能意味着成功,这才是社会的常态。 引自 “失败”与“冲击” 年轻人中流行的的“胜组”、“败组”之说。
恐怖袭击是由那些从根本上敌视社会秩序的团体实施的,其目的是从内部对社会形成根本性的冲击,带给人们恐惧,对他们而言,行动是否成功,关键就在于是否对社会产生了冲击、令民众感到恐慌。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容易对冲击反应过度,并试图将所有异己者,即那些可能对社会怀有敌意的群体排除在外,为此,媒体不断渲染和炒作各类“内部敌人”,相应的法律也不断增加,久而久之,普通民众的不安全感被不断放大,陷入所谓“沉默的螺旋”之中,最终导致民主流于形式,而这种趋势正中恐怖分子下怀。 引自 “失败”与“冲击” 承接上一章,小泉纯一郎的“民粹主义”手段。
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崇尚自由、不服管教的工人阶级子弟(小子),与循规蹈矩、愿意为未来美好生活暂时牺牲当下的中产阶级子弟(小耳朵)...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他们最终又陷入成为工人阶级的闭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英国阶级社会的分析,居然很贴合九十年代之后日本的情况,这乍一看很是令人吃惊,但是,如果认识到日本也正在逐渐形成阶级社会的话,这一切就不足为奇了。 引自 平成时代的日本:贫富差距制度化与阶级社会化 三浦展,《下流阶层》
一旦某一国家的总和生育率连年降至1.50一下,就说明人口已经越过无法自行恢复的红线,也意味着社会的基础将不可持续。 引自 无法挽回的超少子老龄化 本章的几个概念:单身寄生虫、格差社会、后团块次代(1975-1984)的无法挽回的生育危机、城市消亡。
在日本整体生产力下降、全国人口普遍减少的情况下,东京还在继续吸纳地方人口,而地方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口供东京发展,东京的人口也已经逐渐呈现老龄化,繁荣不复往日。这一切并非一种假设,地方实实在在地面临着存亡危机,而它也即将在东京成为现实。不幸的是,直到国家崩溃,人口向东京集中的现象才能得以终结。 引自 “地方消亡”:日本的不可持续性 看到这里觉得作者对本国社会太悲观了,毕竟也可能一直在吃人口红利的我国,还没预料到会升级到这种阶段。
104人阅读
Yebcungg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章:政治受挫与少子化危机
当时的社会出现一种新的贫困现象。与血缘宗亲观念十分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不同,日本现代社会亲...
-
第三章 冲击中的转型:社会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
终章
如果将本书中惨淡的历史中景置于世界历史的远景来看,就能发现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多半存在着...
-
第四章
而中国则跳过日本所经历的模拟时代,直接发展数字技术,走到时代最前沿,换言之,在由模拟技...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