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卢梭
大革命只是需要偶像,需要理想化的“思想”。可是,没有一种概念是可以任意推往极端而不受边界限定的。卢梭的“主权在民”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可是,在卢梭心目中的“民”,也许过于抽象了。当卢梭推出“公意”的说法,这里的“民”,已经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个的个人的集合,而是美化和抽象的、非常虚幻的“人民”整体。而虚幻整体所拥有的权力,已经由罗伯斯比尔们,借着“人民”的名义在掌控和操纵。 罗伯斯比尔一直有一个称号,“永不被腐蚀的人”。那是因为革命特别重视领袖的廉洁。法国大革命的过程,是一个经常处于失控状态的摧毁过程,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改革,也就不断出现掠夺和暴富的机会。“不被金钱腐蚀”成为一个罕见现象。罗伯斯比尔因其廉洁,也就因此在道德上始终有一轮光环。但这也是历史的误区:人们以一个政治领袖对金钱的兴趣,来判断他的品格高下。被权力腐蚀的意义,假如只是局限在金钱的范围,那就太小看权力了。权力对于一个领袖的腐蚀,最可怕的部分,当是他对权力本身的过度奢求。一个政治领袖最可怕的被腐蚀,不是对金钱的贪婪,而是对权力本身的贪婪;不是嗜钱,而是嗜血。 卢梭的“公意”的幻想是“美妙”的。公意是公众的意志,象征着多数人的自由。个人服从公意,失去自己个人自由的同时,却获得和大家一致的“自由”。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公意”终于和“人民”一样变得不可捉摸,而真真实实的个人自由,却在眼睁睁地迅速失去。失去自由的并不都是贵族,所有的人都以为,作为已经向国王和旧制度夺了权的“人民”的一分子,自己已经是国家的主人:共和了,就是“主权在民”了。可是,当他们从“主人”的梦中醒来,还以为一个个人,却发现自己的个人自由好保障,个人安全好保障,脖子上的脑袋也没有保障。 引自 卢梭手上的火把
99人阅读
熊猫の大叔🌈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卢梭和梭罗的两种“自由”
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是由“公意”这样一个概念做先导的。“公意”的提法是法国革命的思想先...
-
革命?
三年前的革命,是以攻打和摧毁巴士底狱,救出七名四徒作为开端:三年后革命的深入,共和国的...
-
抽象的卢梭
-
零历史的底层
毫无疑问,在旧制度下,最凄惨、最没有保障的、最令人同情的,就是底层民众。记得读到过一名...
-
拿破仑,英雄和暴君
没有理由说,拿破仑不想做一个贤明君主,也没有理由说,拿破仑不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在《拿...
> 查看全部2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