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的四十五年之后,这个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第一次举行了一个作家的葬礼,他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全法国举国致哀。也许,这是从大革命以来,法国人第一次全体静默,第一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 雨果笔下的大革命,是矛盾的,显然可以从中看到雨果的心灵挣扎。在《九三年》里,他列举着旧制度的残酷和不公正,列举着大革命对旧制度的改变,也列举着同时发生的大革命的恐怖和残忍。这一切都集中地、典型化地堆积在一起,似乎使人们无所适从。但是在法国,这是无数人看到的事实,这是无数学者列举过的事实。这似乎是作为文学家的雨果,也没有能力解决的悖论。然而,是雨果,第一次把善和人性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放在了法国人面前。 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 四十五年前,巴黎人倾城而出,送过凯旋门下的、还是一个站在云端的“伟人”。四十五年后,他们相随送过凯能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几千年欧洲文明的积累,才最后在法国完成这样一个变化。 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仑,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教了,法国才得救了。 引自 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11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