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动画学年会
六、2020第五届中国动画学年会:跨界·融合 4.“新文科背景下的动画与数字媒体技术融合”圆桌论坛 动画与数媒教指委委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副院长周越教授在题为《动画的艺术生态与生态化人才培养》的发言中谈到对文化生态的意识。意识不应该仅限于濒危文化,而是应该面向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艺术文化形式及艺术实践行为。动画的艺术生态指的是指动画艺术行为中人与作品、环境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的艺术关系。动画的艺术生态关系研究应该包含它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甚至智能生态等若干相关的内容和探讨话语。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明确动画艺术内、外部的各种生态关系,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动画与人类的关系,作为高校教师,要考虑的还有动画教育生态艺术关系,暨高校如何实施生态化人才培养。如果说艺术生态的观察与干预是为了更持久的保持艺术的良性互动生态关系,那么艺术教育就更应该有动态的意识,寻求生态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和实施途径。 5.研究生论文论坛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吴晓惠在题为《今敏动画中的“他者”与“凝视”》的发言中以今敏生前导演的动画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生平、访谈,从“他者”与“凝视”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今敏动画作品中的人物。通过对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三类“他者”人群:被凝视的女性们、都市中的酷儿们和失意的大叔们进行分类分析,以探寻今敏作品的主题。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硕士研究生冯群贵做了题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受众定位探析》的发言,她认为国产动画电影正在逐步走出创作瓶颈,从21世 纪以来的发展期来看,其势头大有重回世界主流动画电影市场的趋势。与此同 时,国产动画电影的受众也经历了几代更迭,每一代受众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的 审美认知趣味,但又都有着共同的集体审美认知意识。动画电影产业若持续对受众定位产生偏差,长此以往中国动画电影将停滞不前,因而对探寻国产动画电影的受众定位,是完善国产动画电影文化生态的关键,能为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与受众之间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提供支撑。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硕士研究生符雪在题为《受众认知的所指:关于历史类动画纪录片的真理性表达》的发言中讲到,历史题材类的动画纪录片逐渐在中国动画纪录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历史真实感。但是,国内对动画纪录片的本体存在和真实性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以编年体系列动画纪录片《帝陵》为例,一方面探讨历史题材动画纪录片承载的真理性表达以及对受众历史认知的引导;另一方面从受众认知的角度解释具体传播过程的认知规律,探知受众如何感知到这一“真理性”,受众认知的结构更是对真理性表达的回应和延伸。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硕土研究生张小露在题为《关于当代动画片的社会价值一所谓的“动画片的艺术后效”》的发言中说动画既是思想承载者,又是具备跨领域传播的一种媒介。动画片的创作要通过挖掘,创造更有营养、更有内涵的故事,以解决动画片的艺术价值取向以及表述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探索动画片的社会价值,从全新的视角去思考,避免了动画艺术中对于传统价值的同质化趋势。但对动画片的价值取向存在着某些方面的误解,然后以动画片的艺术后效性为重点,展开论述,表明它是否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环境,以及它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构建。 引自第77页 4.“动画的延展与边界‘’分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郭春宁博士的演讲题目是《囚室记忆:空间叙事在动画纪录片与虚拟现实VR中的重构》。她认为,记忆具有创建图像的博大力量,创伤性记忆的图像叙事和空间建构能力尤为突出。郭教授在演讲中重新审视了动画式纪录片的创作及审美,她指出,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动画式纪录片成为艺术家传达个人意志的工具,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怀和批判精神。……创伤性记忆与作为保护机制的遗忘相伴随,遗忘是一种被遮蔽的记忆,在生理和心理机制运作中的个人记忆是历史和社会的映射,成为不可忽视的图像和叙事的创建力量。 5.论文入选嘉宾论坛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副研究员黄勇军在题为《动画电影中“中国学派”的历史发生学考察》的发言中通过历史性、理论性、现实性三种路径回顾了中国动画学派研究现状基础,并在原有的中国动画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何为中国动画学派”的问题,在对研究对象深刻把握后,以发现与发展的初衷合法探索“中国动画学派”理论解释。黄勇年还提出了“发生学”的概念以及缺陷,从“发生学”的视角审视中国动画学派的本质及理论。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李濯缨在题为《民族传统艺术当代动画表达》的发言中分享《秋江》和《浣花夫人》的创作思考,提出了怎样将动画创作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的思考。她具体从三个部分来分析探讨《秋江》和《浣花夫人》,一是选择经典,接轨当代,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用动画的形式讲述传统金典。二是提炼经典,不失本味,从语言、造型、场景、风格、音乐等方面,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生产与当代审美相符合的动画产品。三是吃透经典,挖掘创新,深人挖掘传统故事的深层含义,并不断赋予当代意义,提倡始终坚持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刁颖博士在题为《从“人民动画”到“中国学派”一记“十七年”的中国美术电影》的发言中提出了“人民动画”的概念,并追溯其本源,认为“人民动画”是依附于“人民电影”概念下的,是对那个时期中国动画电影的专指。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魏梦雪在题为《从“国漫”之争谈国产动画的简称变化》的发言中提出了国产动画简称的变化及带来的影响,她指出:国产动画的简称变化之中,国产漫画所面临的转型危机和国产动画概念混淆等,隐患也十分严重,它不仅误导了用户,同时国产动画概念的混淆还增加了国产动画对外传播的难度。 南京邮电大学科普动漫研究所所长刘庆科在讨论中发言并提出“什么是动画”的问题。他通过对动画概念历史的追问与对动画本体的研究来探讨动画这个概念在当代的具体含义。他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动画定义的动态变化的重新审视,动画本源的研究一定要脱离技术。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陈少鹏在题为《新探索与新发展:构建国产原创动画电影创作的新“中国学派”》的发言中指出,“中国学派”风格的兴起与衰落并不是纯粹的个体或群体艺术创作审美取向嬗变的结果,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下,一种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特殊的动画美学变迁过程。他以《魁拔》系列和《兔侠》系列为例,说明文化拼贴和文化杂糅,跨地、跨国和异质文化的多元融合成为一种常态。动画美学风格上分别近似于日式和美式,但世界观仍是中国式的。而对于当下热门的重塑经典IP则是通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与《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来说明恢复神性及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角色体现的现代个体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个人主体性日益增长的关注有互文性的联系。 引自第71页 五、2019年第四届中国动画学年会:动画中国与中国学派 波兰玛里亚居里奥多夫斯卡大学教师、博士Michal Bobrowski的演讲题目 为《“山村浩二”影视作品中的跨文化研究》。什么样的东西具备大部分文化 共同理解的条件呢?Michal Bobrowski认为,动画片是跨文化交流中能引起大 众共鸣的最佳艺术形式。人类的情感是世界共通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动 画是各个年龄层都方便理解、又富有吸引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他列举了“山村 浩二”的影视作品,认为情感内核是链接文化的重要媒介,是世界共通的重要桥梁,有了共通的情感,故事内核才具备了跨文化的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动画应该是没有边界的一种影像艺术,它需要和更多的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为情感表达、思想彰显和文化传播服务。 引自第70页 6。全球视野下的动画、文化与场域研究 一定的文化场域是动画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人物故事情节以及表达形式的艺术来源,理论研究亦如是。在全球化的当下,于清醒的反思中,如何处理文化场域与研究、创作间的关系值得格外关注。 南京大学宗伟刚在题为《消费社会与媒介景观: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他者文化症候》的发言中指出,微动画作为媒介技术模拟生活的消费景观,衍生于传统动画,并保留了后者的艺术韵味,数字媒介革新了微动画的创作风格和审美取向,体现出商业时代传统动画艺术谱系的衍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褚儒认为,遗产电影将民族和历史作为一种特质,进行艺术化和奇观化呈现。英国遗产动画电影体现在文学改编的题材选择、对本土文化遗产的表现、对文学传统的依赖、对田园风光的呈现及传统黏土制作工艺的延续等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长认为,日本电影评论家今村太平在单纯的剧情介绍和感想表达之外引入了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的现代艺术理论,使电影批评呈现出理论化的倾向,动画成功的密钥在于媒介特性中发掘自身文化的连接点。 当今中国青年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同时,文化深层结构发生巨变时的集体意识。北京电影学院高超博土在题为《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神韵探寻》的发言中指出,动画电影中的“神韵”具有整体的动态生成性的美学特质,具有为中国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一个新理论视角的可能性。 引自第58页 5。“新实验性”的探索:实验动画研究 由富于探索“概念、情感、感觉和心理状态”的动画来展现或通过动画帮助观众了解人物角色的独特主体性。①李妹:《跨界对话与心灵表达一动画纪录片的艺术疗愈功能》,《中国电视》2017年第10期,第61页 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尽管实验动画充满着先锋的“作者性”,视听语言上有着强烈的自我风格与技巧,往往具有主观、抽象乃至哲学的探索追求,然而一切实验性的终极目标都指向着对内部世界的探索和对人性的表达。」 美国波士顿艾默生学院珍妮・迪尔(Janeann Dill)教授在题为《实验动画:揭示记忆、展开单体、睹物思人、记忆分区、主张怀旧、打破集体》(Experimental Animation:Unfolding Memory,Monads,Memoria,MakingDistinctions,Asserting Nostagia,and Breaking Apart the Collective)的发言将过去(记忆)与现在(空间视觉艺术)和时间实验主义联系起来,肯定了实验动画的自我表达是一种哲学表现形式,并提出实验动画是“美术、科学、记录历史线条”的判断。南家工业大学赵雪彤形在题为《心理学动画:表达、探索与应用》的发言中指出,动画能够将人的抽象意识视觉化,同时又是理解心理疾病的直观途径,将心理学动画分为自述、他述、科普和治疗四个类型。中央术学院程楠在题为《探讨实验动画创作思维方法》的发言中指出,实验动画的内在价值是不断尝试打破思维惯性的多种可能性,他提供了三个方法,“外脑视野”“即兴智慧”“综合能力”。清华大学祝卉在题为《技术革新中动画艺术的思考》的发言中指出,技术的革新迫使艺术家思考动画的本质,并以时代所需之质,创作有时代价值的作品,既表现自然之美,又见证历史文明。安徽师范大学余紫泳在题为《当今动态影像的实验诉求为何?》的发言中指出,当今动画跨领域跨形式不断出现的同时,也以不同身份转换意义。传统实验动画定义已不再有效,需要动画艺术界重塑实验动画的本体,并重审当前实验动画创作现状。南京艺术学院薛峰教授认为,当前实验动画应注意:(1)实验动画评价体系的建构;(2)实验动画的审美与实践在艺术与商业间的关系;(3)如何培养实验性思维;(4)高校教育如何面对外围化资源形成教育共生局面。湖北美术学院叶佑天教授认为,实验动画是基于人性的开放,人性的完整性包含着理性和理性之外的部分。人们容易在自愿状态下被奴役,被已有的知识和思想所牵制,无法怀疑和反省。中央美术学院黄汇钟阐释了实验动画和商业动画的区别,并且提出了在实验动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广西艺术学院黄宗彦指出,应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优势去创作具有自己风格的动画。 引自第57页 4.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创作研究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王怡婧在题为《民族志动画:与长角苗族的参与式设计》中指出,民族学的研究是探索社会群体在连续环境中的自然行为并对其进行文化解释。 引自第56页 (三)第三届中国动画学年会综述 1。中国动画学学科与专业教育研究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皇甫宜川认为,中国动画应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和演进,要重点处理好传承、创新、发展与演进间的关系。新时代下,动画艺术和动画产业、民族性和全球化、艺术实践和理论创新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前中国动画研究亟须面对的问题。世界动画协会中国分会会长李中秋认为,美国动画是电影动画的成果,日本动画是电视动画的成果,韩国动画是互联网时代的成果,而VR是否会使动画边缘化,关系中国动画艺术界的前途。武汉理工大学朱明健教授认为,动画学的本体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存在很大差距,动画如欲从“专业”走向“学科”,需加强上述两方面的探索,以此奠定理论基础。 较之影视艺术,动画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所涉及的知识面更为广泛,当前新技术、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艺术理念、媒介生态、体验方式、消费模式亦有很大变化,这对当前高校动画教育提出了新的现实问题与行业需求。中国传媒大学路盛章教授着重强调了动画的“两只手”:艺术和技术。动画教育一定要和媒介结合,动画艺术和技术缺一不可。 引自第49页 2。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动画艺术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反思 著名的林茨动画论坛策展人、奥地利动画学者于尔根·哈格勒(Juergen Hagler)在其题为《动画、艺术和科技的交集异化》(Anomali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Animation,Art and Technology)的发言中指出,动画具有天然的映射属性,动画的演示和技术实验的形式可以非常多样化,应在艺术与科技的相互辩证关系中考察两者间的“异化”。在动画、媒体、艺术与技术交汇处的异化构成另类概念,被定义为实验性的、自我反思的、艺术性的介入,艺术的异常是一种具有颠覆性技术的使用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聂欣如教授在题为《黑洞隐喻:试析“怪物之子”的人物焦虑》指出,欲望之“黑洞”存在于每个人,动画片总是小心地处理欲望想象。是战胜仇根、欲望?还是变成对方?这成为理解《怪物之子》的关健,也使其具备不同以往的教化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段天然副教授在题为《变形的隐喻,一种拉康式修辞格写作》的发言中认为,变形隐喻关涉对动画的认知和感知,它源于两层含义:一是荧幕空间的影像所形成的幻觉和话语事件,二是变形的隐喻是一种象征或是一种隐喻关系。这是观众作为主体与荧幕间的看与被看的隐喻。泰国清迈大学Arus Kunkhet教授在题为《图像符号的语法研究》的发言中指出,形状语法作为设计理念的进路明确了其基本模式—从词汇、形状规则到成为段落篇章的一种新设计理念,并以无意义的设计作为反例,展示了有意义的设计样式,从而对本体论、符号结构以及由形状语法延伸的设计方案做了深刻解读。北京电影学院刘跃军在题为《基于国家战略的虚拟现实与下一代动画研究与实践》的发言中认为,虚拟现实是下一代互联网和信息传播平台的发展对象,基于此的动画形态已显现,相关动画及其内容产业将在未来研究和发展中大有作为。北京电影学院郑子龙在题为《未来电影与时代科技》的发言中指出,在全新科技革命的当代找到电影行业的科技创新点,并结合电影自身的艺术特征形成新的电影产业模式,是推动行业再发展、顺应时代需求的正确方式,这就是未来计算机软件时代电影的形态一数字交互式电影,它必须得让观众进行融入其中且互动式的开展社交活动。中国传媒大学吴炜华教授在题为《数字动画的理论张力与文化迷》的发言中指出,作为数字文化的数字动画概念是由数字文化和数字媒体等概念辐射范畴里出现的,是对动画制作、传递与存储,及全面数字化转型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它具有内涵的单一性与外延的发散性特征,其表现方式、播放机制与方式对动画和电影的传统研究产生冲击。西北师范大学赵洋在题为《当代独立动画的兴起:网络赋权与平民艺术家的发声》的发言中指出,21世纪之前的中国动画出现了不依赖旧有美术电影制片厂体制的动画创作者群体,形成以互联网为创作平台的制作风潮,但到2005年左右此趋势走向消散。交互式网页动画设计(Fash)是后现代文化特质,成为中国独立动画发展源头。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国天依在题为《突破传统漫画表现维度一交互漫画的崛起》的发言中指出,交互漫画(interactivem)是一种基于传统漫画的创意和笔法,融入了动画表现手段和游戏交互功能,从而使作品焕然一新,它的创新会令传统漫画焕发更多活力,为传统纸质漫画打通纸媒、网络、手持终端的连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卫诗磊在题为《从“先锋艺术”到“产业动画”MG动画发展脉络研究》的发言中指出,MG动画应从艺术史、电影史、设计史、动画史多角度梳理MG动画历史脉络,探寻各阶段具体的媒体特征。至于MG动画,媒介只是表象,其驱动力则是技术进步。 引自第51页 3。动画记忆与记忆动画:动画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观照 人类的文化行为形成社会表征并产生意义,同时,人类经过记忆机制,利用不同表述手法和与媒介形式相结合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等记忆类型,呈现“事实”或“真相”,以此理解个人、社会群体与其时代情境,乃至异文化社会或古代社会,从而发挥身份认同与族群分类等作用。动画艺术便是一种蕴藏“记忆”的重要表达手法与艺术媒介类型。 英国著名动画学者保罗·威尔斯(Paul Wells)在题为《动画、回忆与体育》(Animation,Reminiscence and Sport)指出,电影大都被表述为一种独特的“回忆”。确立系列“记忆”话语,呈现与体验历史和道德的关系。他将动画的独特语汇以及对体育复杂性和多元性表述整合后提出“回忆的美学叙述”观点,认为动画反映了人类的回忆与情绪。澳大利亚著名动画学者艾伦·乔洛登科(AlanCholodenko)在题为《“泪水,消失在雨中”:超记忆中的超地下室、超鬼屋)指出,动画并不只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一种跨领域、跨机构、跨技术及跨媒介的动态记忆形态。所有艺术、科学、技术和媒体都可被视作一种动画形式。动画的超越性带来当代世界激荡的、有说服力的生态进程。同时,这置动画于危机,将生命与死亡、动态和非动态、人类和世界推入终结性境地。英国创意大学比吉塔·何茜(Birgitta Hosea)教授在题为《物的作用力:激发记忆的物件分析》(The Impact of Things:Object Analysis As Memory Trigger)的发言中指出,搜集私人物品是储存记忆的一种方式。奥地利韦伯斯特大学霍格·兰(Holger Lang)教授在题为《实验动画纪录片映射中的艺术身份》指出,认知系统将人的认知过程简称为“记忆”,这为影片中角色、功能、人生等理解提供诸多可能性。艺术家应展示整个社会的嬗变,多元与改变的意义,这被看作动画研究新思路。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动画史教授马可·贝拉诺(Marco Bellano)在题为《捷克神话与记忆:从动画到舞台以及舞台之外的延伸》(Czech Myths and Memories,。fomAnimation to the Stage and Beyond)的发言中指出,捷克动画家Jiri Trka和音乐家Vaclav Trojan的视听配合之于捷克动画电影,正如捷克民族音乐奠基人Bedrich Smetana之于捷克歌剧的作用与影响力。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以至臻的精神传递了时代的声音,树立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国传媒大学刘书亮在题为《动画角色的演员化叙事与动画的后台幻觉》的发言中,以华纳动画的经典系列作品为例,提出了动画叙事的“内套层”“外套层”叙事结构,视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华纳动画电影为主导的“后台幻觉”叙事为一种当代动画的元表达。天津大学彭志军在题为《动画与暗示的记忆》的发言中指出,动画是夸张、变形、虚构,与真实无关,并表示记忆对于真人电影来说是“等同”,而对于动画来说则是“暗示”,这有助于从知觉美学角度定义动画。四川美术学院鲁婷婷在题为《后动画之后一时间缝隙与原始时间》的发言中指出,“后动画之后”是动画的核心出发点而非方法,应从微观时间感受与宏观时间创造两方面理解动画及多媒体艺术,以此从本体论角度解放“动画”。 引自第53页 四、2018年第三届中国动画学年会:动画与记忆 著名的游戏专家席勒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一个人在游戏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当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所以他们认为,人有两种冲突,一种是感性,一种是理性,这两种冲突产生的压抑要第三种冲突,就是艺术去解决。 余为政:我非常鼓励动画的教育要跨域,必须跟不同行业做密切的合作。 引自第41页 3。动画史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蔡雨明在题为《21世纪初艺术动画短片研究》的发言中详细梳理了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由技术带来的产业和生活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动画艺术创作。她着重讲述了2000年以来艺术动画短片呈现的主要特征。 引自第22页 4。动画的创作论与技术思考 台湾艺术大学石昌杰教授在题为《动画与实验影像创作》尝试发挥跨域共创理念,将动画结合文创文物营销,拓展动画短片的经济规模。他认为,即使在虚拟现实与扩增实境等领域,动画创作也应该保持一种自我探索、快感发泄与自我挣扎的混合式感受。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易雨潇在题为《行为、观看与身体治理一论VR技术对电影接受美学的重构》指出,VR技术的片面发展可能引发新的伦理问题,这使得人们不但要重新定义传统电影美学的接受问题,还要接受来自技术理性所引发的主体性危机。 成都大学动画学创新研究团队主要成员李姝通过对“桑杰的超级战队”的分析,揭示了“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自洽”“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暗合”“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交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融”对于文化主体性之构成的重要意义,“文化主体性”的概念为民族动画的主体建构与动画本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引自第23页 5。动画叙事与中国故事 同济大学杨晓林教授在题为《中国动画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发言中指出,中国动画电影在讲故事时存在恶趣成瘾,戏仿和无厘头当道,剧情和人设缺陷严重,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并给出了四个建设性意见。 引自第25页 三、2017第二届中国动画学年会:动画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 2。“动画学术圆桌会议” 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副教授苟强诗做了题为《动画学的概念与体系》指出动画学研究是现代知识生产模式中有关动画的分科化、专门化、体系化的知识创造活动。动画学一是“专指”,一种凌驾于不同动画艺术类型,即不同材料经不同技术呈现的特殊形式之上的“一般的动画短片性研究的动画学”;二是“外延”,即以动画为研究核心出现的“跨学科研究意义上的动画学”。当前动画学应突出动画史论和动画创作实践研究,在避免高扬派分和博取开山之美名的前提下首重纯粹的动画学学术研究,并保持历史的、开放的态度,将以动画本体为核心的 “一体四层”学术体系及其下的研究视为我们理论话语主动建构的结果。动画艺术与动画学的 “一般性”应是历史的、地方性的知识,而非普遍的、永恒的。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博士刁颖在题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短篇动画电影考》的演讲中指出,应通过查阅当时的历史史料,来重新认识民国30年代的动画电影,以此缩小或纠正当前人对它们的认知差异,提升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博士刘书亮在题为《变化中的动画研究视野与框架》中提到,在做动画基础性研究的过程中,常常发现现有的动画理论体系对很多问题的解释力不强或学理性欠佳。为此,我们可以变换考察的视阈,或更改研究框架,甚至可以尝试建构新的理论体系,这些方法对于动画的基础研究会有所帮助。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段天然在作题为《白盒子、利比多与千高原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论与判断力》的主题演讲中指出,新媒体的本质是跨学科的,其定义一直处于游离状态。在利奥塔和德勒兹的后现代认识论中,力比多的流动和分配、身体捕捉差异的素质成为艺术创造的核心感受,感官的解放形成如块茎般的游牧景象。 引自第28页 一、2015中国动画学学术论坛筹备会
二、2016年首届中国动画学年会: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跨界时代的动画
在讨论主题时,拟定一个关键词一“跨界”,意想在一个泛动画概念下来讨论动画学,开展包括动画产业、动画教育、动画创作实践、动画理论研究。动画与新媒体艺术,动画与当代艺术以及学院动画、实验动画、独立动画等多维度、多视角进行跨界融合大讨论,最终由西南大学段运冬归纳为“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跨界时代的动画”。 首届中国动画学年会以“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跨界时代的动画”为主题,分为“动画学术论坛”“独立动画作品展映”“中国动画百年文献展”三个板块。 引自第15页 1。对动画本体认知的理论探究 动画本体研究是动画学建设的根本问题,应立足当前的文化语境,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动画本体。国际动画协会(ASFA)中国分会秘书长李中秋在“泛动画与动画的媒介本质”发言中指出,动画的本质是媒介内容,是动态的图形表达演绎方式。……区别于传统动画的描述,我们称之为“泛动画”(Pan Animation)领域。泛动画领域的发展也将改变目前动画的行业状况和就业趋势。 动画以什么样的机制切合当代艺术的表达,当代艺术又以什么样的扩容诉求,为动画进入当代艺术预留了空间。段运冬教授还以华裔艺术家陈佩之的当代艺术创作为例,探讨这一空间发展的可能性,试图在动画研究与当代艺术研究中找到有效的连接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段天然在题为《当代语境下的动画本体研究》的发言中指出,在艺术与某种文化形成的共谋关系中,动画本体的意义在不稳定的结构中不断延展变异。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刘书亮在题为《从造型工具到叙事要素一论动画中的材料》的发言中,从传统的动画材料观角度来解释动画。认为现在的动画研究者或创作者基本上把对动画材料的研究视野限定在定格动画之中,对其他类别动画中的材料缺乏重视,这严重矮化了材料在动画美学中的地位。并提出其建构的新的动画造型材料观,按其形式分为“可见的”“可辨的”与“叙事的”三种形式,并举例说明了动画材料从造型手段向叙事的“渗透”过程,将材料的概念提升到动画美学层面。 川美教师鲁婷婷在题为《动画与反动画》中提出“反动画”概念,意指:(1)以反动画普世价值标准的创作动机;(2)以反动画本体的动机进行创作的意图;(3)某种看似非动画的动画产物;(4)当代动画艺术思潮。她认为在当代动画发展中,其不断拓展逐渐消解了自身。对动画本体的反叛过程即是对动画内涵的解构过程,反动画作为反向的动机、跨越的本体,其结果可能是动画,也可能是毫无动画形态的“动态艺术”或是其他什么产物,其指向社会文化本身,赋予动画更多形态一“当词语变得意指一切事物之时,它们可能最终一无所指。在“动画多元化”的今天,学科外部历史和内部历史不断被消解,反动画在视觉艺术中不断扩大,最终辅助和解释了动画的当代现象。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动画专业主任比吉塔·何茜在题为《建构的真实:动画纪录片的模式》从纪录片的真实观切入,以约翰·格里尔逊的经典纪录片定义“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开篇,回顾了其构建真实的多种方式,解释内心、描绘空间、勾勒人像、延宕时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聂欣如教授在题为《筷子可以用来喝汤吗一关于所谓的“动画纪录片”》针对有关“动画纪录片”的6种观点进行了辩驳:(1)纪录片是真实的,动画片只要表现了真实,就可以是纪录片;(2)“动画纪录片”在历史上便已存在;(3)动画纪录片已经存在;(4)数字技术改变了影像真实的属性,因而动画可以成为纪录片;(5)“动画纪录片”在国外已经是公认的概念,因此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6)纪录片中经常使用动画的方法,因此动画也可以成为纪录片。他认为,动画就是动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变成纪录片。由于媒介材质不同动画与纪录片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与形态,把两者混为一谈只能造成混乱,但动画可以表现真实,能够形成一种“非虚构”的动画样式。南林博士生尚澎在题为《记录式动画的理论架构——解构、重组与图形叙述》的发言中从“记录式动画”的概念界定及发展脉络入手,分析视觉隐喻与现实元素的理论架构途径,结合剖析图形叙述方式,对记录式动画的哲理内涵、创作手法、镜头语言等方面内容做了针对性的探讨与阐释。 引自第17页 2。动画学科体系建构及动画教育 只有先夯实动画学理论研究基础,才有可能谈论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意义上的动画学。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段运冬教授在题为《动画机制与当代艺术的媒介美学:基于陈佩之的考察》阐释了动画切合当代艺术的表达机制以及出于当代艺术扩容的诉求,扩充动画在当代艺术中发展空间的可能性。他通过考察引出了三点启示:第一,动画本体或者观念建设中不能忽略物质之美;第二,起源决定本质,应该重新检视早期电影观念的原初认识;第三,动画研究是从“下面”而来的,是从文本到观念,而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到文本。 苟强诗博士在题为《关于设立动画学的一些思考》呼吁学界应明确树立动画学建设意识,倡导在“学科本体论”、“学科体系三大架构”(动画理论、动画批评、动画史)与“动画内外部研究”方面进行动画学理论体系建设。 在当代世界文化语境中,中国动画想要崛起,必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传统动画文化意象和基观念。 教师周舟在题为《在动画教育中寻找教学的特色》中指出,民族类大学开办动画专业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的故事。 引自第21页
100人阅读
Lesli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动画学
动画学是一门探讨动画原理的基础性学科,它以动画理论、动画批评、动画史研究为主体构架,其...
-
第一章 第二节动画艺术语言
一、艺术语言 动画艺术的语言系统主要由三大类所构成,一为“画面语言”,其中包括构图语言、...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动画学年会
-
第一章 第四节 动画研究组织
一、国际动画协会(ASIFA) ASIFA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下的唯一全球性的国际动画权威组织,...
-
第二章 动画本体研究 第一节 动画本体研究
八、动画技术 动画能讲述多元文化的故事想法和见解。若运用得当,能在主题意念和关注下结合并...
> 查看全部1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