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抄
波伏瓦后来意识到,拿自己的人生和扎扎的去比较,以及拿自己的母亲和扎扎的母亲去做对比,都是不公平的。“我对自己的感知是从内向外的,但我知道的关于她的都只是从外界看到的。”
波伏瓦在日记里劝慰自己不该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羞愧,她被赋予了生命,就应当把生命活到极致,活出最好的可能性。如果完全牺牲自己,奉献他人,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杀。而且这种自我牺牲比痛苦地抉择多大程度上放弃自我、多大程度上保留自我要来得简单。波伏瓦觉得她需要的是一种平衡,既要为他人奉献,但也不要在为他人奉献的过程中失去自我。
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波伏瓦会反对童年时笃信的天主教义,因为这些教义只不过是被用来巩固已经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男人们一个个恣意挥霍,成天享乐,却要求他们的妻子要像圣人一样受苦受难,然后再拿天主教义去美化女人所经受的苦难,说这样女性才能自洁成圣。
不能因为情人希望你呈现什么形象,你就放弃自我而变成那个样子,这样做对自己非常不诚实;一个人应该“只给予她所能给予的”。
最让人恼火和虚假的谬论就是在女性的帮助下被男性创造出来的“永恒的女性气质”,他们认为女性是凭直觉行事的、迷人的、敏感的。波伏瓦指出,这种女性气质的“陷阱”在于,它常常认为女性不如男性,因而让女性感到分裂。波伏瓦认为,女性气质赋予了女人在男性眼中的价值,但是女人也因此害怕一旦女性气质缺失,自己就失去了价值。尽管女人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和事业成就实现自己眼里的价值,然而职业女性往往会感到不如其他女性,因为觉得自己缺少魅力,不够敏感,也就是说,缺乏女性气质。相比之下,男人从来无须为了男性气质而牺牲自己的成功,也不必为了感到自在而放弃个人成就:男性的职业成功从来不会造成个人的损失。只有女性受到这种矛盾的折磨:她们要么得放弃部分个性,要么得放弃吸引男性的魅力。但为什么获得成功(或者魅力)要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