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双方的误判
日美双方的误判
双方的判断都有误,但这些误判主要是东京在过去执行外交政策时的善变和不灵活造成的,尤其在占领印度支那北部和签署《三国同盟条约》之后。罗斯福低估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和战术策划能力,却高估了日本与纳粹政权关系的紧密程度。但归根到底,不论感到多么耻辱而难以接受,避免战争的选择仍然在于日本,而非美国。尽管日本领导人认为自己被逼上绝路,但限制东京作出这一选择的战略期限和官僚主义规则都不是美国制造的。他们可以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是被误解的一方,日本一直以来都在对美国妥协。而实际上日本以《甲案》和《乙案》形式作出的妥协最近才浮出水面,为时已晚。“赫尔照会”现在推动犹豫不决的日本领导人走上战争这条可怕的道路,他们心中只有自怜、愤怒和一个赌徒应有的胆量。另一方面,美国打得起一场漫长的战争,即便同时还要与德国作战。丘吉尔对日本命运的预测是:“他们将被碾成粉末。” 当然,日本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也不是没有理由,这一感觉源自日本对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恐惧。日本很容易将战争看做该国为了亚洲与傲慢西方人的对抗。在大范围文明冲突中,所有西方国家(白人)都是日本的潜在敌人。在11月5日的御前会议上,枢密院议长原嘉道与内大臣木户幸一进行密切协商,他代表天皇问道:“如果日本参战,我们必须考虑德英关系和德美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原嘉道并不信任德国,或者是任何“白人”国家。希特勒曾将日本列为二等民族,这让原嘉道感到不安。由于德国没有直接向美国宣战,他担心一旦开战,日本将站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在大洋彼岸,没有被自杀式宿命论影响到的野村和来栖认为,现在只有天皇才能够改变日本的行进路线。他们不断听到罗斯福和赫尔抱怨,日本领导人从未公开表示想要和平的愿望。他们也看到,美国对日本和平意图的怀疑也是根深蒂固的。 引自 尾声 新的开始 谨慎的政策选择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时,日本忍受了“三国干涉还辽”的屈辱,当时俄国、德国和法国干涉《马关条约》的签订,以满足其各自帝国主义需求。与民众反应不同的是,由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领导的日本政府决定不发动战争,因为打赢的机会渺茫。于是,日本主动退出辽东半岛以避免灾祸,日本领导层作出了谨慎的政策选择,与日本快速实现现代化的大战略目标相符。 而在1941年11月,日本缺乏明治时代那种有能力的领导人。我们很容易从11月29日的午餐会看到这一点:日本几位前首相这一天与天皇共进午餐,讨论“赫尔照会”,虽然他们都不想开战,但大多数人都不愿直抒己见,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改变既定政策。只有向来反对纳粹的米内光政大胆发言,他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这种含糊的表态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引自 尾声 新的开始
8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