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2
白垩纪——恐龙极盛时代 白垩纪处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42亿年至6550万年前。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8000万年。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白垩纪时期的气候温暖,干湿季交替。热带海洋向北延伸,直到今天的伦敦和纽约,而温度从来不会降到零度以下。然而,就在白垩纪末期,气候发生了剧烈的转变,海平面下降,气温变化,火山喷发。 这是一具驰龙骨架,它是一种迅捷无比的肉食恐龙。“驰龙”的意思是“奔跑的蜥蜴”。 鸭嘴龙之所以是一类成功的植食恐龙,是因为它们长有几百颗臼齿。图中显示了位于鸭嘴龙颚部后端的牙齿。 白垩纪晚期,地球上的恐龙种类比其他任何时代都要多。蜥脚类仍是最常见的植食性恐龙,而鸟脚类则分化出许多不同种类,兽脚类更是多种多样 中华龙鸟是一种肉食性兽脚类恐龙,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早期。 化石发现 中华龙鸟的化石是在1996年中国辽宁省发现的。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早、最原始的带有化石羽毛痕迹的恐龙 中华龙鸟体长1米左右,前肢粗短,差不多只有后肢长度的30%,指爪很大,指爪和第二指加起来的长度要比桡骨还要长,爪钩锐利,利于捕食;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还披覆着一层原始绒毛。其牙齿内侧有明显的锯齿状构造,头部方骨还未愈合,有4个颈椎和13个脊椎;尾巴极长,几乎是躯干长度的两倍半,这条尾巴可以称得上是兽脚类恐龙中比例最长的尾巴了。 雷利诺龙是一种植食性恐龙,蕨类、苔藓、石松等都是它们常吃的食物。它们采取群居的方式生活,集体活动有助于它们自我保护和猎食。 始暴龙是暴龙超科下的一属恐龙,这是一种生活在1.2亿1.25亿年前的暴龙类,命名的意思是“早期暴龙”,是以它的特征来命名的。 始暴龙颅骨上的眼眶呈现椭圆形,里面装着大大的眼珠,便于观察环境的变化。它的颈部短粗,便于撕咬猎物时的剧烈运动,同时它的脊椎很长,身躯结实而又修长灵活。始暴龙的前上颌骨牙齿横切面呈形且有锯齿,胫骨及跖骨相对较长,这都是暴龙超科的特征。 重爪龙是一种外形奇特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的英格兰地区,因为在拇指上长有像钩子一样锋利、长达35厘米的大爪子,所以把它叫作重爪龙。 重爪龙是肉食性恐龙,常在树木茂盛的平原和长满蕨类的沼泽地活动。它们用后腿蹚水,到河流或湖泊的浅水处将那能伸缩的长脖子前面的头猛然扎入水中逮鱼,抓住后叼到沼泽树丛中去慢慢享用。它有时也抓捕其他小型动物为食,或者吃些腐肉。 恐爪龙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恐龙,归属于兽脚类恐龙中的驰龙类,它们生活在距今1.5亿年到1.08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分布范围较广,整个北半球都有它们活动的踪迹。 恐爪龙的眼睛不仅大,而且左右分隔较开,具有“眼观六路,洞察秋毫”的立体视觉。 根据恐爪龙的最大型标本,它的体长可达3.4米,头颅骨最大可达41厘米长,臀部高度为0.87米,而体重最高可达73千克。它的头颅骨有强壮的颌部,里面有约60颗弯曲、刀刃形的牙齿。 尽管恐爪龙凶猛异常,所向无敌,但毕竟体形较小,势单力薄。因此,它们通常是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的,像今天的狮子和狼一样结群猎食。发现猎物后,恐爪龙常常采取偷袭的方式,从背后进攻,将对方刺倒在地后,再群起而攻之,然后集体进行饱餐。 禽龙是鸟脚类恐龙的一种,生活在距今1.26亿年到1.25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是一种体型庞大的植食性恐龙。 外形特征 禽龙外形庞大,身长9~10米,身高3~4米,体重和一头大象差不多,尾部粗壮。禽龙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前肢拇指上长有大尖钉,非常锋利,这可能是禽龙用来刺伤敌人、自我保护的武器;中间的三个指骨与掌构成手掌状,指爪扁平,呈马蹄状。 棱齿龙身长2米左右,臀高1米,其重心位于身体后半部,靠两足行走,以长尾来保持平衡,体态与瞪羚非常相似。棱齿龙的后肢不但修长,而且优美;胫骨瘦长,大腿粗大、短小,小腿则比大腿长。长在腿骨上的肌肉特别发达,因此它们善于奔跑,是鸟脚类恐龙中速度最快的类群之一。 鲨齿龙生活在白垩纪的晚期,化石来自撒哈拉沙漠,是到目前为止,在非洲发现的最大的恐龙,也是目前发现的第四大肉食恐龙名称:鲨齿龙身长:约13米食性:肉食性 鲨齿龙的头骨有1.6米长,比霸王龙的头骨还要长10厘米,但是它们的大脑却只有霸王龙的一半,估计没有霸王龙聪明。头部的前端长有一个尖尖的、很大的嘴巴,嘴里长有一排排极其锋利的牙齿,很像一把把弯刀,边缘布满了锯齿,与鲨鱼的牙齿很像,可以很容易地把捕食到的猎物撕成碎片。因此,这张大嘴可以称得上是它们最有力的武器了。 似鸡龙最长可达6米,体重约440千克,看起来像一只大鸵鸟。其身上带有很明显的类似现代鸟类的特征,是目前为止已知的最大型的似鸟龙类恐龙。它们一般栖居在半沙漠化的干旱地区。似鸡龙非常矫健和轻盈,它有着长长的腿骨,大腿肌肉发达、强健有力,踝骨和脚骨长而细,能够迅速地奔跑。它的尾巴僵硬挺直,越朝向末端越尖锐,这有助于它们在奔跑时保持平衡。似鸡龙跨步很大,因此能够逃脱多数追捕者的追击。 原角龙的身长1.5~2米,个子较小,但很结实,体形接近现在的绵羊。一般靠四足行走,四肢短小、有力,趾端长有蹄状爪,很适合在陆地上生活。它的尾巴较长,几乎占了身体的一半长度。 安琪龙的外形看起来小巧修长,它们的脑袋较小,形状近似于三角形,上面长着一个细长的鼻子。安琪龙还长着长长的脖子,其身体瘦长,尾巴也很长。与其他的蜥脚类恐龙相比,安琪龙的身体构架轻巧,因此看起来小巧瘦弱,大小和一只大个的狗差不多。 双脊龙的整个身体骨架极细,因此显得比较“苗条”。它们体长6米左右,站立时头部离地约有2.4米,体重达半吨。它们的头顶长有两片大大的头骨,像顶着两个头冠一样。它们的鼻和嘴前端特别狭窄,柔软而灵活,口中长满利齿,可以从矮树丛中或石头缝里将那些细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动物衔出来吃掉。它们四肢顶端都长有利爪,前肢短小,后肢发达,善于奔跑。 冰脊龙又名冰棘龙或冻角龙,属于双足兽脚亚目恐龙,是第一个被发现生活在南极洲的肉食性恐龙,也是第一种被记录的南极洲恐龙。它们的生存年代可追溯至侏罗纪早期,是最早的坚尾龙类恐龙。 莱索托龙生活在2.08亿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是最早的恐龙种类之一。 莱索托龙的形体和现代的蜥蜴很相似,头很小,脖子纤细,身躯很长,肚子很大,尾巴也很细长。小巧玲珑的莱索托龙从正面来看,简直就是一只用后肢行走的特大号蜥蜴。 作为一种肉食恐龙,气龙捕猎时所能利用的工具极多。它们有着呈锯齿状的尖锐牙齿,能轻而易举地咬穿并撕裂生肉;它们有着强劲的爪子,可以轻易地抓住小型猎物或大型猎物的外皮;它们有着一颗硕大而坚硬的头颅,这夸张的脑袋不仅能起到威吓作用,甚至能够撞伤猎物;它们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危急之时能将其当作鞭子猛力抽打猎物。有如此之多的武器,还愁捉不到猎物吗? 川街龙是一种大型恐龙,据挖掘出来的川街龙股骨化石与肱骨化石来看,古生物学家推测它们的身长在24米以上,这真是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了。它们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较大恐龙之一。 别看川街龙的块头大,它们的防御能力却不强,行动也很笨拙缓慢,如果独自行走在当时到处是食肉恐龙的恶劣环境中,很容易就会丧命。它们自己一定也了解到了自身的弱点,所以几乎不落单,总是成群结队地出现。几十甚至上百只庞然大物结伴而行,这队伍简直可以称得上壮观,食肉恐龙也就拿它们毫无办法了。 蜥脚类恐龙大多都很灵活,行动敏捷,奔跑速度很快,但同属于此类的蜀龙却截然相反。它们的行动很缓慢,从不急走,更不会奔跑,它们总是慢悠悠地行走,显得极其沉稳。即使是遇到了危险,它们仍然改不了这慢吞吞的个性,逃得极为笨拙。 浅隐龙属于蛇颈龙类,据估计身长为8米,重达8吨,是种中等大小的蛇颈龙类。它们的头部相当平坦,眼睛朝上;头颅骨宽广而轻盈,颌部拥有约100颗连续的长而纤细的牙齿,适合用来猎食鱼类、甲壳动物以及头足类动物。它们的鼻部位于前方,而鼻孔相当小。 不灵活的长脖子 浅隐龙的颈部长达2米,似乎并不灵活。它们可能将头部前伸,以避免身体惊动猎物。它们有四个宽广的鳍状肢,除了以波浪状运动方式在水中游动,还可以将前鳍状肢往上,同时将后鳍状肢往后运动,类似海豚。 峨眉龙的脖子很长,脊椎数量达17节,最长的颈椎可以是尾椎的3倍,是它们尾巴长度的1.5倍,所以峨眉龙的脖子显得尤为纤长。 不灵活的身躯 峨眉龙的脖子很长,但是相对来说,它的四肢却很短,并且峨眉龙的大腿骨长于小腿骨,上臂骨长于前臂骨。峨眉龙这样不平衡的生理结构使得它走起路来步伐缓慢,动作不灵活。 华阳龙的剑板形状多样,颈部的为圆桃形,背部和尾部的呈矛状,左右双双对称排列,看起来就像是肩膀、腰部以及尾巴尖上都长着长刺。当受到攻击时,它们就会把这些长着长刺的部位转过来对着袭击者,同时拼命地用带刺的尾巴抽打敌人,从而有了一套独特的防御武器。 剑龙也叫骨板龙,是一种巨大的长相古怪的恐龙,被人们称为“带屋顶的爬行动物”。 剑龙的身体比例很奇特,它们有着又小又窄的头,却有着大象一样的身躯。强大的剑龙从鼻子到尾尖长8~9米,重2吨以上。它们背上长有两排巨大的骨板,尾部长有两对致命的骨钉,可以对任何猎食者发出致命的一击。它们靠四肢行走,前肢短、后肢长,整个身体看起来就像一座拱起来的小山。 剑龙行动十分迟缓,是植食性动物,通常生活在灌木、丛林之中,主要采食靠近地面生长的蕨类和苏铁,它们的嘴里长有150颗细小的叶状牙齿,可以用来咀嚼坚韧的植物。 尽管体形不算小,但是青岛龙很喜欢过群居的生活,它们的性格也比较温顺。青岛龙的前肢又短又小,但是后肢比较粗壮,一般是用双脚行走,行动比较缓慢,即使奔跑起来,也不快。它们很喜欢生活在水里,以吃岸边的植物为生。 副栉龙是一种鸟脚类恐龙。它们生活在白垩纪的晚期,是鸭嘴龙类恐龙的典型代表。 棒状的头冠 副栉龙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头上延伸出来的头冠,这个头冠呈棒状,比其他有头冠的恐龙的都要长。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头冠应该是它的发声器,可以用来报警或求救。不过,这个发声器会因为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戟龙的头颅硕大,颈部长有美丽的盾状装饰物。在盾状饰物周围长着6个大小不一的长角,这些构成了戟龙那大得吓人的颈盾,这个颈盾能帮助它们吓住敌人。一般强壮威武的雄性颈盾长得壮观美丽,而雌性的并不发达,因此专家推测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展示,以吸引雌性的注意。因为这个颈盾看起来很像中国古代兵器中的戟,所以科学家便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戟龙。 戟龙是一种大型恐龙,身长大约5.5米,身高约1.8米,体重约3吨。它们的鼻骨上长着一个巨大而直立的尖角,这个尖角能够刺穿肉食性恐龙的皮肉,给它们留下一个深深的窟窿。 尖角龙不仅有一只和犀牛相似的尖角,而且长相和身材都酷似犀牛。它们有着强而有力的粗壮四肢,脚趾很宽,尾巴很短,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屁股扭啊扭的,几乎具备了所有犀牛的外形特点,乍一看,还真以为是一只“大号”的犀牛呢 。根据曾挖掘出的带有伤痕的尖角龙颈盾化石,可以推断出,它们既可作为抵抗掠食动物的有力武器,也可作为同类之间为争夺异性或食物而进行打斗的工具。有的学者还认为,同类尖角龙间可以通过鼻角和颈盾的细微差别而相互区分,起到视觉上的辨识作用。 在古老的侏罗纪时期,一群庞然大物穿行于茂密的森林中,用它们小而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它们就是马门溪龙。马门溪龙是蜥脚类恐龙,因其化石在中国的马门溪地区被发现而得名。 最长的脖子 在动物的世界里,马门溪龙的脖子是最长的,有13~14米,占据了它全长的二分之一。 马门溪龙因为长长的脖子,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当时只有它们才能够吃得到的高大树木上的嫩叶和果实。在遇到敌害时,马门溪龙便用脚爪和尾锤进行自卫,与“敌人”决一死战。 马门溪龙体型庞大,头却很小,重不过几斤,长不过半米,不成比例的身形的确令人费解。后来人们经过研究才知道,在合川马门溪龙骨盆的脊椎骨上,还有一个比脑子大的神经球,也可称为“后脑”,起着中继站的作用,它与小小的脑子联合起来支配全身运动。由于神经中枢分散在两处,所以马门溪龙不是敏捷、机灵的动物,而是一种行动迟缓、好静的庞然大物。 腕龙生活于侏罗纪晚期,身长达到26米,高12~16米,体重在30吨左右,是目前出土的具有完整骨架的恐龙中最高的,同时也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最重的恐龙。它的最大特征就是长着巨大的前肢,这也是它被称为“腕龙”的原因 圆顶龙的体形庞大,体长可达18米,体重达30吨。它们的腿部承受了如此巨大的重量,但却仍能行走自如,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原来,它们的腿骨粗壮而圆实,骨骼已经演化出可以协调巨大体重的结构,很适于承重。 有特点的大牙 圆顶龙的牙齿十分粗大,呈勺形。圆顶龙常用它们来吃些蕨类植物、松树等质地粗糙、纤维丰富的植物。如果进食的时候不小心损坏了牙齿,在旧牙脱落的地方还能相应地长出新牙来。这一优点真是令其他种类的恐龙羡慕不已啊! 圆顶龙是一种很懒的动物,它们从不做窝,即使到了生产的时候也依然如此。有的圆顶龙甚至是一边行走一边就生出了自己的“小宝宝”——恐龙蛋。这些刚刚生出的恐龙蛋绝不会被整齐地摆在窝中,而是比较杂乱地散落在地上。它们的父母也决不会守在一旁等待小恐龙破壳而出,更不会像其他动物那样照顾幼崽,真是粗心的“家长”啊 钉状龙的体形不是一般的小,它们的身长不到5米,个头只有剑龙的四分之一,跟一头犀牛差不多大小。 神奇的“第二大脑” 钉状龙的臀部有个空腔,据专家推测,这里的作用特别大,可能长有能够控制后肢和尾巴的敏感神经,也可能用于储存糖原体以用于随时补充体内能量或激发肌肉的功能。无论结论是什么,这里都是钉状龙身体上最为重要的部分,简直可以称为它的“第二大脑” 钉状龙最早发现于20世纪初,是德国的化石搜寻远征队在坦桑尼亚探险时发现的。钉状龙是非洲最著名的剑龙亚目恐龙之一,最近人们又发现了其另外十几具化石样本 沱江龙属于剑龙类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它与同时代生活在北美洲的江龙有着极密切的亲缘关系,是早期的剑龙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恐龙之一。其化石在1974年被发现于中国四川自贡市五家坝,是亚洲有史以来第一具完整的剑龙类骨架化石 沱江龙体长7米左右,与其他剑龙类恐龙一样,它们有着小小的脑袋,长而尖的嘴,纤细的牙齿,背部高高拱起,长着细长骨刺的尾巴拖在地上,整个形状就像中国古代的拱桥。 人们最先发现的关于迷惑龙的化石是一根巨大的恐龙胫骨。这根胫骨呈现人字形,很像是沧龙的所有物,但细微之处又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梁龙的,但显然这根胫骨比梁龙的更加粗壮;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有着如此巨大胫骨的恐龙走起路来定会将地面踏得轰隆直响,所以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称为雷龙。它的身份真是扑朔迷离,令人琢磨不透,所以人们最终将它命名为“迷惑龙”,在希腊语里的意思就是“骗人的蜥蜴”。 迷惑龙有着山一般的伟岸身材,这么大的个子自然需要相当多的能量来供应了。因此它们每天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吃东西。它们的吃相极其夸张,真可谓是狼吞虎咽,就跟怕食物被别人抢了去似的。由于它们的牙齿稀疏而扁平,并不能很好地嚼烂食物,它们干脆就直接吞下肚去 优椎龙是欧洲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龙,它们善于奔跑、爆发力强,能极速地去追逐猎物,同时期的鲸龙、棱齿龙和剑龙等都是它们捕食的对象。另外,优椎龙也是一种食腐动物,即使是相邻岛上的腐尸,也能吸引它把尾巴作为平衡舵,从这个岛游到那个岛去饱餐一顿。 始祖鸟生活在距今1.55亿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它们的大小和现今的中型鸟类相仿,身体两侧长有宽阔的末端呈圆形的翅膀,身后还拖着一个比身子还长的大尾巴 始祖鸟能像鸟类一样飞翔吗?这一直是生物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化石研究发现,始祖鸟并非是强壮的飞行者,最多只能在遭受危险之时利用翅膀来短距离或从高处俯冲至更远的地方。它们的脚趾关节极度膨大,说明它们十分善于在地面奔跑。科学家从而推断出,它们属于地栖动物。 始祖鸟翅膀中间的3个指爪可以在空中任意操纵羽毛,尾巴可以在空中掌握平衡。 小盾龙是一种身形较小的植食性恐龙,为了在弱肉强食的恐龙世界生存下去,它们有自己的秘密武器,那就是全身武装的鳞甲。小盾龙的身上覆盖着大约300个鳞甲,从颈部覆盖到尾巴,身体的两侧也有,其中覆盖在背上的两排鳞甲是最大的。那些鳞甲其实是一排排的骨质突起,可以抵御天敌,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小盾龙是一种比较小型的恐龙,平时习惯用两足行走或者奔跑,当它们跑动时,那格外长的尾巴就充分发挥了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它们喜欢吃柔嫩多汁的蕨类植物。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小盾龙的近亲是腿龙,它们身上有着很多相似的特征。 “五彩冠龙”是已知最早的暴龙类恐龙之一。它们长有巨大的头部,长长的脖颈和一对翅膀似的前肢,前肢上布满了羽毛,看上去既像恐龙,又像鸟类。 五彩冠龙的头上的确长着一个中空的头冠,但不是五彩的,而是红色的,就像公鸡头上的鸡冠一样。之所以被称为“五彩”,是因为这种恐龙化石的发现地点——五彩湾有许多色彩绚烂的岩石。 很多恐龙都有头冠,但与五彩冠龙的相比就逊色得多了。五彩冠龙的头冠大而夸张,造型奇特,是恐龙界最为精致的头冠,十分引人注目。尽管好看,但用途很小,头冠很脆弱,不能作为防身的武器,即使遇到了危险,与敌人打斗起来,头冠也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它们仅仅是用来炫耀地位或吸引伴侣的装饰品而已。 与其他恐龙相比,五彩冠龙显得有些弱小。它们只有约3米长,站立起来高度也不到1米。但别认为它们个头小就好欺负,它们发起怒来可是凶猛异常。尽管它们的头冠不够坚硬,但它们拥有强壮的后肢和锐利的牙齿,它们的奔跑速度惊人,冲击力极强,那尖锐的牙齿可以轻易地咬穿坚硬的兽皮,它们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食肉恐龙。 永川龙的性格与现代的虎豹一样,很是冷僻,而且喜欢独来独往,是一种很凶悍的肉食性恐龙。它们通常猎捕那些性情温和的植食性恐龙作为自己的食物,所以很多动物对它们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蛮龙的体形庞大,是侏罗纪时期最大的食肉恐龙。它们长着极具破坏力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专门以捕杀各种植食性恐龙为食。 习性 蛮龙的头颅很大,与暴龙的头骨相比较,也不遑多让,并且呈现中空结构,因此并不是特别沉重,比较灵活;它的颈部呈型,结实的肌肉让它可以肆无忌惮地扭动头部,撕扯猎物的时候也会更加有力量;同时它的上臂很强壮,前肢还长有弯曲的大爪子,便于抓取猎物。 令人惊讶的是,它前肢的长度是上臂的一半,前肢上三个锋利的爪子长短不一,第二、三爪尺寸并不比同时代的异特龙大多少,而拇指上的爪子却出奇的巨大,后面出现的暴龙的爪子长度甚至只有它拇指的1/5不到!因此但凡被这个利爪捉住,对方身上起码会留下几个血窟窿。 除此之外,蛮龙的速度也很快,它依靠强壮的双腿行走,有点儿疾步如飞的感觉。由于它的前臀较短,长长的尾巴起着维持重心的作用,免得它在快速奔跑的时候跌倒。 铸镰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只植食性兽脚类恐龙,它们的化石是由一个猎人在美国犹他州东部的希达山上发现的。 铸镰龙的化石是在犹他州约有2公顷的雪松山中被发现的,其中约有数百,甚至数千只标本,但只有小量被发掘出来。从铸镰龙的化石推测,铸镰龙有羽毛、圆胖及有镰刀状的爪。从化石研究来看,铸镰龙还应该是肉食性恐龙——懒爪龙的祖先,这就说明了肉食性恐龙是由植食性恐龙慢慢进化来的。 古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在发现单脊龙化石的几个地方都曾经有水,于是推测单脊龙很喜欢泡在水里,可能生存在湖岸或海岸地区。 欧罗巴龙是德国波恩大学的桑德教授率领考察队在德国北部城市汉诺威附近的采石场发现的,并将它命名为“欧罗巴龙”,意思是“来自欧罗巴的蜥蜴”,他们在这里发现了超过10具新品种的蜥脚类恐龙。成年的欧罗巴龙身长最多只有6.2米,与著名的蜥脚类巨兽——身形长达27米的梁龙相比,它无疑是蜥脚类恐龙群里的侏儒,甚至可以把它称为“迷你恐龙”。欧罗巴龙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蜥脚类恐龙都是大型恐龙的传统认识 141欧罗巴龙生活的地点在1.5亿年前是一片巨大海泛区,这里有无数的被分离的陆地、岛屿,这也让生活在这些陆地、岛屿上的动物被分离开来,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隔离生活。因为无法交流,隔离的小岛上没有足够的食物提供给身形巨大的动物,久而久之就导致了生存在这里的欧罗巴龙身形的“侏儒”化,以便与环境相适应,从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叉龙的体长大约有12米,头部比较大,但是颈部较短,也较宽,而且也没有像梁龙那样的鞭状的长尾巴,这些特征和其他的蜥脚类恐龙存在很大的差别。 特龙一般身长在10~12米之间,高度在5米左右,体重达1吨以上。异特龙的头部特别大,成年异特龙的头骨长达1米。它们的牙齿不仅锋利,而且还长有倒钩。 大型掠食者 异特龙是一种非常凶残的恐龙,它们的身材虽然不是恐龙界最大的,但却具有粗大且适合猎杀的四肢和牙齿。它们的牙齿尖锐,呈内钩状,非常适合撕咬食物。异特龙的一张大嘴可以一口吞下一头小猪。 角鼻龙有一条扁扁的、十分灵活的尾巴。这尾巴的形状和现在鳄鱼的极为相似,上面生有小锯齿状的坚硬棘突。一遇到危险,角鼻龙就会使出全身的力气猛烈地甩动尾巴,那坚硬的棘突一旦击中敌人,就会使对方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使得敌人不敢近前。 美颌龙多生活在温暖的沙漠或者岛屿上,手掌上长有三指,指端都有利爪,是抓捕猎物时的有力武器。它们的牙齿小而锋利,加之吻部长而尖,这样便能够撕下小动物身上的肉。 弯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是一种植食性恐龙。它们与禽龙长相相似,前肢短,后肢长,可四足行走,身体笨重,行动迟缓,多分布在欧洲西部和美国西部。因为它们的大腿骨是弯曲的,因而得名。 弯龙没有甲龙类或者角龙类那样的防御武器,由于体重限制,奔跑速度也不快,它们身上什么防御武器都没有。所以一旦遇到危险,它们通常不会做任何反抗,只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之夭夭,真是可爱至极。 最特别的“骨头” 弯龙的颌部关节很特别,活动自如,不仅可以上下移动,甚至还能前后移动。这种颌部很适合啃食和咀嚼食物,所以常常能见到弯龙自如地俯下身子吃低处的青草或者直立起身体吃高处的食物。 橡树龙的头部较小,相比之下,它们的眼睛可就大得多了,眼睑骨托起了眼球和眼睛周围的皮肤,使它们的眼睛看起来又大又圆。眼睛大自然就视野开阔,因此橡树龙的视力极佳,这有利于它们快速地发现食物以及前来进犯的天敌,以便能够快速地做出反应。 橡树龙前肢短小,掌上有五个指头,后肢长而强健。平常以双脚行走,当遭受到任何的危险时,它们都能以最快的速度逃离,而坚硬的长尾巴在奔跑的时候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地震龙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属于植食性恐龙。它们是恐龙王国中超大恐龙的代表。 令人惊叹的庞大身躯 地震龙是恐龙界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它们的庞大已经深入“龙”心,许多恐龙都对它们敬畏有加,甚至一些凶残的食肉恐龙都对它们避而远之。它们身体长35米左右,体重30多吨,每走一步,都能发出巨大的响声,就连大地都为之震颤,因此人们称其为地震龙。 地震龙的身躯如此沉重,当然不可能像其他轻巧的肉食恐龙那样急速奔跑,就连快步行走都无法做到。它们的最快速度只能是每小时8千米,走得真是极度缓慢了。 梁龙曾经是恐龙这个物种的代表,它们出现在侏罗纪晚期,大多生活在北美洲西部。因为它们的尾部中段每节尾椎都长有双叉形的人字骨,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双梁龙”。 每一个年幼的梁龙都有一个属于它们的共同的使命,每一天它们都在为这个使命而不断地努力着。大家千万别以为它们是十分勤劳的家伙哦,因为需要它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的使命其实就是吃。刚刚出生的小梁龙只有几千克重,但是它们每年只有增重1吨才能达到生长标准呢,不然就属于发育不良者,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是很难存活下去的。 隐龙意为“隐藏的龙”,是角龙类的一种。它们是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角龙类恐龙。 古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隐龙的身上具有肿头龙类和角龙类两种恐龙的特征,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还具有异齿龙类的某些特征,这对研究肿头龙类和角龙类恐龙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帮助消化的胃石 在隐龙的腹腔里科学家曾发现7个胃石——胃石可以协助磨碎消化系统中的植物。 据推测,木他龙生活在澳洲。恐龙时期的澳洲十分寒冷,为了积蓄足够的能量来抵御严寒,木他龙每天都会进食大量的食物,这个数字十分惊人。一只体重4.5吨的木他龙每天能吃掉500千克的食物。为了满足其巨大的食量,它们不得不定期迁徙,一路走一路吃,所过之处植被统统进入其腹中,真是不折不扣的“大胃王”啊! 木他龙是鸟脚类恐龙,顾名思义,它们的脚与鸟脚很相似,中间的三根脚趾融合在一起,呈蹄形,其拇指和鸟类的爪子一样锋利。这双独特而有力的脚能够支撑它们庞大的身体不断前行,两只强壮的后脚甚至可以承载全身的重量,而令其站立起来吃到高处的植物。 温顺的大寄主 木他龙经常穿梭于植被或森林之中,它们那庞大的身躯成了很多寄生昆虫梦寐以求的家园。这个温顺的大寄主经常载着这些寄生的小生物走南闯北,走过一个又一个布满植被的地方,使得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 慢龙生活在距今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它们和其他恐龙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是一种只靠两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 对于慢龙的食性,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论断。有的生物学家认为,慢龙那有力的前肢和长长的爪子特别适合挖开蚁巢取食,那擅长程度就像食蚁兽似的,所以它们应该是以蚂蚁为食的。还有的人根据化石发现慢龙的脚上有蹼,这说明它们会游泳,所以它们可能以水生动物为食。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慢龙嘴的边缘没有牙齿,两颊还长有颊囊,这说明它们可以很有效地嚼食叶子,并将叶子切成碎片,而且它们的腹部很大,可推断出其肠子很长,这都说明它们更适合以植物为食。 慢悠悠的慢龙是当时不少肉食性恐龙袭击的对象,由于它们跑不快,因此面对强敌时,只有奋力抵抗。它们的爪子没镰刀龙的锋利和巨大,并且体重和身高也没有镰刀龙那么占有优势,因此常常被肉食性恐龙所捕食。 尾羽龙的身形很小,只有70~90厘米长,身上长有羽毛,其外形与现代的火鸡很相似。尾羽龙长着短而方的头颅骨,喙部也比较短,除了在嘴巴的前段长着几颗形态奇特、向前延伸的牙齿以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的牙齿了。它们的脖子和大多数似鸟龙类恐龙一样,长而灵活。它们的前肢上长有三根带有利甲的指头,尾巴较短,末端坚挺,尾椎数量少。 两种羽毛 尾羽龙的身上长有两种羽毛,一种是长在前肢和尾部的长羽毛,这些羽毛的长度为15~20厘米。另一种是覆盖全身的短绒羽。这些羽毛有调节体温和吸引配偶的作用。 尾羽龙是一种杂食性兽脚类恐龙。虽然它们具备了鸟类的特征,但是它们并不会飞,是靠后肢行走的一种奔跑型的小型恐龙。它们基本上没什么牙齿,所以很难把食物咬碎,这就需要吞食一些小石头,来帮忙磨碎和消化食物,这点也从在它们胃里发现的胃石得到了证实。 敏迷龙身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被甲片覆盖着,它们的背上还长有许多像瘤子一样的鳞甲,这些鳞甲能够很好地保护它们的背部。围在它们脖子周围的骨甲要比背上的骨甲大许多。敏迷龙覆满全身的骨甲,不但保护了极容易受到攻击的脖子和背部,还保护着它们柔软的肚子及四肢。 大多数是蕨类植物的纤维组织,长度大约在0.6~2.7厘米,末端有明显的切面;并且食物化石中没有胃石混合在一起,这说明敏迷龙是用嘴把食物咬下并咀嚼的,并不需要胃石的辅助。 敏迷龙虽然有全身的骨甲做保护,但却不会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被敌人攻击时,它们既不会立即反击,也不会快速地逃跑,而是选择全神戒备地找个地方躲起来,进行消极抵抗。虽然它们总是消极地躲避,而不正面迎敌,但它们身上长有的坚甲还是让不少肉食性恐龙望而却步。看来,消极躲避有时候也会让敌人因摸不着头脑而害怕呀! 豪勇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主要分布在西非地区,它体长7米左右,主要以蕨类植物的枝叶为食。 外形特征 豪勇龙属于鸟脚类大家族,智力水平在恐龙大家族中属于中等偏下。它的口鼻部很长,由角质鞘包覆着。豪勇龙的鼻孔很大,从鼻孔到头颅骨顶部之间有个不规则隆起。豪勇龙的体型非常庞大,身长7米,差不多和两辆轿车首尾相连时一样长。豪勇龙也很重,大约有4吨。它们有两种行进方式,四条腿走路或者两条腿奔跑。和澳大利亚的大袋鼠类似,它们的后肢强壮有力,可以支撑自身巨大的体重。 豪勇龙身上从背部、臀部一直延伸到尾部有一条长长的“帆”。可不要小瞧了它,它可充当着豪勇龙的体温调控器的角色。 白垩纪时期,西非地区的昼夜温差大,而豪勇龙身上的“帆”就帮助它们随着周围温度的变化而自由调控体温,使得它们保持体温的稳定。白天时,烈日当头,又干又热,豪勇龙身上的“帆”会像散热器一样,让它们全身保持凉爽,同时“帆”还会像小太阳能板一样,吸取太阳的热量储藏在体内以备夜间驱寒;夜晚降临,气温骤降,“帆”白天摄取的能量此刻发挥了作用,像小棉袄一样给豪勇龙带来温暖,使其保持体温恒定。 阿拉善龙是一种类似慢龙的恐龙,具有奇特的头骨和腰带(即骨盆上三块骨头的排列方式既不像蜥臀类,也不像鸟臀类恐龙)。它们身长4米左右,站起来有1.5米高,重量估计为380千克,相当于一匹现代斑马的重量。它们的前肢有1米长,后肢长1.5米。它们与其他兽脚类的不同之处很多,例如牙齿数目超过40颗,在齿骨联合部也有牙齿;肋骨与脊椎骨未愈合;韧带窝发育良好;肠骨的前后较长;爪较短。 阿马加龙的化石是一套相对较完整的骨骼。这套骨骼包括了头颅骨的后部,及所有颈部、背部、臀部与部分尾巴的脊骨。肩带的右边、左前肢及后肢、左肠骨及盆骨的一根骨头亦被发现。 北票龙约有2.2米长,臀部高0.88米,重量估计有85千克。北票龙的喙没有牙齿,但有颊齿。高等的镰刀龙超科有四趾,但北票龙的内趾较小,显示它们可能是从三趾的镰刀龙超科祖先演化而来的。相对其他镰刀龙超科,北票龙的头部较大,下颌的长度超过股骨的一半长度。 在埃及开罗西南290千米撒哈拉沙漠的巴哈利亚绿洲附近出土了一具恐龙化石,这个遗骸是一条尚未成年的恐龙留下的,但它的一块肱骨就有1.7米长,特别是脖子和尾巴更长,和中间的身子加起来,总长为27~30米。虽然它的高度尚不确定,但科学家已能算出它的体重为75~80吨。 潮汐龙的头很小,腿也不够长,可以想象得出,它的行动是不灵便的,如果要捕捉动物来吃,只能守株待兔。好在它们不吃肉,就吃植物,而它们住的地方,当时还不是沙漠,而是海滨。这里涨潮时是海,退潮时是陆地,海水是咸的,一般陆生植物不能在这里生长,但红树却喜欢这种地方,足够恐龙在此饱餐。因此,潮汐龙也是第一种被证实生活在红树林生态环境的恐龙。 帝龙是最早、最原始的暴龙超科之一,且有着简易的原始羽毛。羽毛痕迹可在帝龙的下颌及尾巴看到。这些羽毛并不像现在的鸟类羽毛,因为缺少中央的羽轴,所以只能用作保暖,而不能飞行。而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及蒙古发现的成年暴龙类化石上,科学家发现其皮肤上有一般恐龙的鳞片。之后,其他研究者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在2004年,有研究者指出,暴龙超科的身体不同部分皮肤,分别覆盖着鳞片或羽毛。他们认为,有可能幼龙是有羽毛的,但长大后会脱落,因为不需要羽毛保暖。 首先,证明了霸王龙类早期的祖先类型是小型的,其后慢慢演化为巨大的霸王龙。后来出现的霸王龙,随着体形的增大和长出鳞片,羽毛就逐渐消失了。其次,帝龙覆盖着羽毛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兽脚类恐龙和鸟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新猎龙的长相与异特龙相似,是那个地区主要的捕食者之一。它们常常伏击禽龙、棱齿龙,甚至大型蜥脚类恐龙。它们拥有巨大的爪子和锋利的牙齿,这让它们成为威特岛上强大的掠食霸主。 长帆龙喜欢过群居的生活,身上没有任何特殊的防卫武器,它们性格温厚,不主动攻击其他恐龙或同类,但是,它们的行动非常快捷,常常能够快速地奔跑,逃离袭击它们的肉食性恐龙。 鹦鹉嘴龙的头部比较短,因其长着一张类似鹦鹉的嘴,所以它们的喙部在形状和功能上与现代鹦鹉的喙很相似。它们的喙部是弯曲的,而且很厚、很锐利,能够用力地咬噬食物。在鹦鹉嘴龙上下颌的两侧各长有7~9颗三叶状的颊齿,而且齿冠很低,和角质喙结合在一起,可以帮鹦鹉嘴龙咬断和切碎植物的叶梗。鹦鹉嘴龙以两足行走,曾经被认定是一种早期的禽龙科恐龙。但现在,人们认为它是一种原始的角龙亚目恐龙。鹦鹉嘴龙在站立的时候,双肩离地大约有1米高。它的寿命大约有10~15年。 从已经出土的鹦鹉嘴龙化石标本的分布来看,鹦鹉嘴龙一般喜欢生活在有水的地方,比如低洼的湖边或者河岸边,而且以这些地方的植物为食,因为在岸边的植物比较柔嫩、多汁。 蜥结龙的头颅呈三角形,至口鼻部逐渐变尖。头顶很厚,被平坦的骨质骨板所覆盖,因此它们的头顶显得很平坦。蜥结龙的身躯较为庞大,身长接近5米,靠像柱子一样粗壮的四肢来支撑重量。尾巴很细,末端也没有尾锤。科学家据此推测,蜥结龙的奔跑速度不是很快,是一种不善于奔跑的恐龙。 自带的装甲 蜥结龙从头颅到尾尖长有一列锯齿状的背脊,整个背部还有多排平行骨突,就像是套在身上的轻型装甲,为它们提供了很有力的保护。在遇到其他动物袭击时,它们就会蜷起身体,把骨甲朝外,像棱背龙一样形成一个刺球。 切齿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是一种于2002年在中国发现的长相奇怪的恐龙,而且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窃蛋龙类。 尼日尔龙是非常稀有的恐龙,它们生活在白垩纪中期,多分布在北非地区,属于蜥脚类恐龙。 外形 尼日尔龙身长9米左右,颚部很宽,使它们的整个头看起来像铲子一样。它们的脖子可以自由活动,但是没办法抬得很高;四肢结实有力,前肢略短于后肢;背上长着一些突起的脊,这些很小的脊里含有神经系统,可以感知外界环境。尼日尔龙的尾巴细长,尾端可以自由甩动。 尼日尔龙的嘴比其他任何已知恐龙的都要宽。它的颚部要比脸部宽得多。 阿根廷龙生活在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其活动的范围在今天的南美洲地区。它们属于蜥脚类恐龙,是一种大型的植食性恐龙。 最大的陆地动物 据挖掘出的化石推测,阿根廷龙体长应该在30米以上,体重至少90吨,这种巨大的身躯无龙能敌。无论走到哪里,它们绝对都是众龙瞩目的焦点。迄今为止,它们是人类发现的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体型最为巨大的陆地动物。 阿根廷龙之所以能够如此庞大、如此强壮,和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白垩纪中期,有很长一段时间气候十分稳定,天气温暖,很适合植物生长。阿根廷龙的食物取之不尽,因此它们才能长得如此庞大。 阿尔伯脱龙一般身长9米左右,身高大约3米,体重4吨左右。它们的头很大,脖子很短,呈形,成年恐龙颈部约为1米长。它们的头颅骨具有孔洞,这样不仅减轻了头部的重量,而且提供了肌肉连接和感觉器的位置。它们的嘴里长有60多颗牙齿,前肢上长有两指,后肢强壮有力,用双足着地的方式行走;尾巴较长,具有平衡头部和身体的作用。 习性 阿尔伯脱龙是一种早期的霸王龙类,出现的时间比我们熟悉的霸王龙早800万年。它们是食肉恐龙,善于奔跑。阿尔伯脱龙和鸭嘴龙科恐龙及甲龙亚目恐龙,共用栖息之地,这些植食性恐龙同时还是它的猎物。 群体活动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阿尔伯脱龙的化石研究发现,它们是群体活动的,这在较大体形的肉食性恐龙中是不多见的。 阿尔伯脱龙有特别巨大的头骨,比其他暴龙的头骨更深、更宽。 肿头龙的头盖骨又高又厚,远远看去,就像是头上肿起了一个大大的包一样,所以被人们称为“肿头龙”,又称“厚头龙”。 温顺的素食动物 肿头龙的牙齿很小,算不上锋利,但也很尖锐。它们无法咬动或撕碎动物的肉,甚至连那些纤维丰富、稍稍坚韧点的植物也无法嚼烂,所以它们最喜欢柔软而又新鲜的植物和果实 肿头龙头上的肿包令其相貌奇特又滑稽,但可别小看这又厚又重的肿包,这是它们搏斗时最有力的武器。这一肿包其实是高高凸起的头盖骨,它们坚硬无比,这种硬度在古今动物中无谁能敌。肿头龙喜欢过群居生活,有时为了表示友好,还会将大肿头互相轻撞,这可能是这一“武器”的又一个特别的作用吧! 镰刀龙不仅前肢上长着与众不同的弯曲尖锐的大爪子,而且它还长有类似于植食性动物的头,像大象一样臃肿而肥大的肚子,还长着和慢龙类似的又短又宽的脚掌。集齐了如此多不同的特征,它真可谓是恐龙世界中的“四不像”了。 我很暴躁,别惹我 看到它们的巨爪就能够猜出,这是它们打斗时最有力的武器。每当遇到敌人时,它们就会立即站立起来并伸开双臂,向敌人展示它们那尖利的巨爪,以起到威胁和恐吓的作用。它们的性情非常暴烈,稍有不合就会大打出手,尤其是在争夺雌性镰刀龙时,攻击性更强,奔跑速度更快,是一种很危险的恐龙。 与众不同的行走方式 镰刀龙的前肢与后肢长度相近,所以,一部分生物学家认为,它们的行走方式应该是四脚着地,像大猩猩那样。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它们的前肢结构较软,似乎不容易支撑起沉重的身体,况且那镰刀一样长而尖的爪子走起路来也比较碍事 窃蛋龙是一类和鸟类最为相似的恐龙,它们身长约2米,长有尖尖的爪子和长长的尾巴。 1923年,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安德鲁斯在蒙古戈壁上发现了一具恐龙骨架,而在这具骨架的不远处有一窝原角龙的蛋,这具骨架正贪婪地望着这些蛋,似乎已经忍不住要下口了。人们根据这一发现,就给它们起了个很不文雅的名字——窃蛋龙。但实际上窃蛋龙并非是小偷,经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窃蛋龙不仅不偷蛋,反而还会义务为其他恐龙孵蛋呢。 小巧的“火鸡” 窃蛋龙的体形很小,它们身上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头部。它们的头部很短,但在这小小的头上却长着一个高高耸立的骨质头冠,和公鸡的鸡冠极为相似,再配上它们那有点狭长的身形,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小巧的“火鸡”。 健步如飞 别看窃蛋龙体型较小,可它们的前肢十分强壮,两个前肢上各长有三根手指,每根手指都尖锐而有力;后腿细长,后蹬力很大,奔跑起来速度极快,动作敏捷。当它急速奔跑时,长长的尾巴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这更利于它们急速前进。 窃蛋龙那大而弯曲的喙坚硬得能够轻易击碎骨头,使得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吃到蚌、蛤类那坚硬外壳包裹下的鲜美的肉。 似鸵龙喜欢过小群体生活,它们常在低洼的平原上奔跑,因为它们的眼睛比较大,视野开阔,所以不用担心受到突然袭击。它们是不挑食的食客,喜欢享用各种各样的东西——从小型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到浆果、坚果和种子。别看它们的牙齿已经退化,那长长的像鸟喙一样的嘴可是很尖利的,当获得带有坚硬外壳果实的时候,似鸵龙还会用嘴巴先把果实的硬壳剥去,然后再吃。 似鸸鹋龙体形较小,脑袋比较大,科学家猜测它们加大的脑部部分跟智力无关,很可能是用在动作的协调上。它们的眼睛很大,嘴呈喙状,没有牙齿,颈部较长,颌部的构造比较虚弱,尾巴较硬。和其他似鸟龙科的恐龙相比,它们的背部较短,前肢修长,骨盆的构造也有所不同。 鸭嘴龙的体长约为10米,头骨较高,在脸颊的两侧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有一些鸭嘴龙头上长着冠状突出物,那是由鼻骨或额骨形成的,也被称作“顶饰”。它们的前肢较短,后肢较长,也比较粗壮。鸭嘴龙一般用后脚行走或者奔跑,长长的尾巴在行走或者奔跑的时候保持平衡。 一般认为,鸭嘴龙生活在沼泽附近,并把大部分时间消磨在水中,这样,它们可躲避陆地上凶猛的肉食恐龙的袭击。因为鼻孔的位置比较高,鸭嘴龙只要抬起头来,就可把鼻孔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而且脚上有“蹼”的构造,更说明它们是能游泳的动物。但是也有人认为,鸭嘴龙是完全陆生的动物,理由之一是这类恐龙的身体都很重,在沼泽中生活未免有下陷的危险,再就是在它们的胃里找到了松树的针叶及陆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 三角龙体型巨大,身长接近10米,大约有10吨重,是角龙类中的大个子。它们长着一个非常奇特可怕的头,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从鼻子的部位长出,较短;另两只从眼睛上方长出,有1米多长。三角龙长得很像现在的犀牛,但是比较重,差不多是犀牛体重的五倍。在它们的脖子周围长有一个巨大的骨质颈盾,再加上头上的两个较长的眉角和一个较短的鼻角,构成了三角龙强有力的防御武器。 三角龙的角与现在的野牛角一样,既结实,又粗大,在防卫性的战斗中,大有用武之地。当三角龙与霸王龙之类强大的敌人相逢时,它就会放低头部,伏下身子,将长长的角朝着对方,摆出一副战斗的架势。不仅如此,它的强有力的颈盾也会倒竖起来,威吓敌人。 盔龙经常活跃在针叶林和灌木丛中,是一种植食性恐龙。它们的头部长有一个中间为空心的头冠,就像头上戴了个头盔一样,所以人们称其为盔龙。盔龙是种大型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身长可达9米,后腿粗壮,脚掌宽阔,主要用两只后足行走。 盔龙的牙齿算不上尖锐,更称不上锋利,它们嘴的前部甚至没长什么牙齿,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将树上的树叶或其他植物咬断,并放入嘴中的。虽然没有门牙,但是盔龙的嘴后部却长有上百颗颊齿,这些牙齿可以帮助它们将植物嚼碎,更好地吸收植物中的营养。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发现20多个盔龙的头骨,其高而空的骨质头冠包围着卷曲的鼻腔通道。按照性别和年龄的不同,盔龙头冠的大小和形态也不同。科学家研究发现,盔龙食树叶、果实等,其皮肤化石显示有细鳞,而且没有重叠,就像大多数爬行类动物一样。 埃德蒙顿甲龙的身体上长有层层钉状和块状的甲板,就连头部和颈部上也长有骨板,这些骨板的表面可能包着一层角质,使得骨板异常坚硬。这些坚硬的甲板和骨板遍布埃德蒙顿甲龙的周身,就像为它们披上了一层最威武、最强硬的铠甲一样,使得其他食肉恐龙难以下口,最终不得不放弃。埃德蒙顿甲龙就这样在危险的环境中一次又一次地保护了自己。 埃德蒙顿甲龙的嘴巴细长而狭窄,生物学家由此推测,它们可能是一个挑食者。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它们定会选择一些汁液最多的植物来食用。它们会将头部深入灌木丛或低矮的树丛中,先用前方无牙的喙部将嫩树叶叼下,然后再用颊齿将食物嚼烂,最后吞入肚中。不过,如果遇上旱季,无法找到多汁的植物,它们也会吃些坚韧的灌木,甚至啃食些容易嚼烂的树皮。 包头龙体长6~7米,约有2吨重,四肢比较短小,上面都长有像蹄的爪子,整个身体都被相互交错、扁形的骨板覆盖着,就像是装上了装甲带的坦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除了身体以外,它们的整个头部也被甲片包裹着。这些骨质甲片包裹住了整个脑袋,甚至连它的眼睑上都披有甲片。它们的名字也是根据这个原因取的。 包头龙长有坚硬的尾巴,尾尖上还有一个沉重的大骨锤,是击打敌人的有力武器。在遇到肉食性恐龙袭击时,为了自保,它们会挥动着沉重的尾锤,进行防卫。虽然是植食性恐龙,但包头龙却身躯强壮,并且身披坚硬的铠甲,在紧急关头时还能给予敌人强劲的反击,堪称恐龙中能守、能攻的典范。 剑角龙的前肢较短,后肢较长,身后甩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从已经发掘的剑角龙骨骼化石来看,剑角龙盆骨上的耻骨低而长,在盆骨上方则有六块到八块脊椎,这些脊椎被骨腱连在一起,像麻绳一样扭得很牢固,这样的身体结构不仅可以减少剑角龙骨骼震动的作用,还大大加强了剑角龙骨骼的冲力,整体来看,剑角龙的身体构造很符合身体撞击的力学要求。 当剑角龙的头部略向下倾斜时,它的头部就会和脊椎柱形成一个适当的角度,这一姿势非常利于剑角龙对敌人发起攻击。 不管是决斗,还是自卫攻击敌人,剑角龙唯一的武器就是它们的头。剑角龙的头盖骨很圆,雄性的骨质特别的厚,所以会有很大的冲力,而巨大的冲撞很容易让敌人或对手受到重创。 南方盗龙的体长大约是5米,头骨较长,约有80厘米,前肢十分短小。按身体比例来看,其短小的前肢跟暴龙不相上下。 人们通过对南方盗龙化石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头骨形状较长,头骨上还带有一些类似伤齿龙科的特征,肱骨只有股骨的一半长,这些都是区别于其他盗龙的特征。另外,南方盗龙的牙齿呈圆锥状,没有锯齿状的边缘,这一特征和棘龙科恐龙很相似。 埃德蒙顿龙能吃坚硬的植物,这要得益于它们特别的牙齿。它们嘴里大约有上千颗牙齿,但是只有上颚骨与齿骨长有牙齿。神奇的是,当旧的牙齿脱落后新的牙齿就会长出来,一颗新牙需要约一年的时间来生长。 独角龙约有6米长,1.8米高,体重约3吨。辨认独角龙的要诀就是它们的鼻骨上方有一个尖角伸向前上方。这个尖角就像现代犀牛的角一样,是它们自卫的武器。 在独角龙的脖子上有一个向后生长的骨质颈盾,盾的边缘有一些小的刺状物,可以抵御天敌的袭击。科学家认为,这个颈盾除了有保护作用以外,大概还是它们在群体中地位的象征。 如同所有角龙类恐龙一样,独角龙是植食性恐龙。在白垩纪,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独角龙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针叶树。它们使用锐利的喙状嘴,咬下树叶或针叶 伤齿龙身长约2米,高度为1米,重约60千克,算是十分小巧玲珑了。伤齿龙拥有非常修长的四肢,加上长有人字骨的尾巴,使得伤齿龙奔跑起来速度非常快,很利于它们追捕猎物,或者在遇到天敌时,能够迅速地远离危险。伤齿龙拥有长手臂,可以像鸟类一样往后折起,而手部长有可做出相对动作的拇指。它们的第二脚趾上长有大型、可缩回的镰刀状趾爪,这些趾爪在奔跑时可能会抬起。 最聪明的恐龙 通过对伤齿龙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得出,它们的大脑是所有恐龙中最大的,即它们的智商应该很高,很可能是最聪明的恐龙。因为有着发达的大脑,伤齿龙能对周围的环境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动作也很敏捷,带爪的手指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使它们能够轻易地捕食到小型植食性动物。 单爪龙身长约1米,双脚长而敏捷,可以快速奔跑,这在它们所生存的平原环境中非常有效。科学家研究发现,单爪龙有几个重要的特征都与鸟类有关,比如它的龙骨突,这是鸟类的典型特征;又如其退化的腓骨,这也是一个与鸟类共有的特征。但单爪龙也有相当多的特征是属于恐龙的,比如它长有牙齿,拥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和分离的跖骨等等。 我们都听说过“四不像”这种动物,它的学名叫作“麋鹿”。其实在恐龙大家族中,也有一个“四不像”,它叫冥河龙。冥河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大陆,是一种脾气温和的植食性恐龙。 外形 冥河龙是肿头龙大家族的一员,相貌很怪异。它身长约2.4米,高约1米,体形和习性都很像今天的野山羊。头部有一个坚硬的圆形顶骨,而且头颅骨板非常的厚实,周围布满了锐利的尖刺。不光是在头颅的顶部,在它的后部与口鼻部也长有非常发达的骨板和棘状凸起。冥河龙的前肢细小,因此靠两足直立行走。 萨尔塔龙又名索他龙,是蜥脚类恐龙中的一种。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在这个时期,蜥脚类恐龙早已经衰退了,但是生活在南美洲的萨尔塔龙却幸运地生存了下来。 保护身体的武器 萨尔塔龙与其他蜥脚类恐龙相比,体形较小,所以更容易受到大型食肉恐龙的伤害。但是,当任何进攻者跃上它们的背部、企图撕咬它们皮肉的时候,它们背上的骨板、骨结节、骨脊会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甚至伤害进攻者的上下颌,碰掉它们的牙齿。另外,它们鞭状的尾梢也常使进攻者胆战心惊。 慈母龙又被称为“好妈妈蜥蜴”,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典型的鸭嘴龙类恐龙。 慈母龙的体形较大,有一个类似马头的长脑袋,在眼睛的上方长着一个小小的装饰性的实心骨质头冠,嘴巴和鸭子的很像,都是比较宽的。它们的喙里没有牙,但是嘴的两边有牙。它们的前肢较细,但作用却很大。在建造巢穴的时候,用前肢来挖出巢穴的形状,在下蛋的时候,还要支撑着身体。慈母龙的后肢短于前肢,所以显得它们的臀部很高。 特暴龙是特大型暴龙科动物之一,身长在9~12米之间。脑袋十分的硕大,但因为头骨里有很多的空间,这样特暴龙头的重量就要轻很多,而和它自身的体形相比,头就显得更轻了。它们的前腿较短,每个手掌有两根手指,后肢长而粗厚,将身体支撑为两足的步态。特暴龙的尾巴不但长,而且很重,可以用来平衡头部与胸部的重量,将全身的重心保持在臀部。 特暴龙生活在潮湿地域,性格相当暴躁,而且十分强悍,是一种顶级的掠食恐龙,甚至可以猎食大型恐龙。它们的牙齿异常锋利,能够轻而易举地咬碎其他动物坚硬的骨骼;四肢强壮有力,光是踩踏,就可以让很多动物丧生。因此,与它们同时代的恐龙都惧怕它们三分,不会轻易招惹它们。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