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页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樱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已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引自第236页 这个金莺很可疑。上面摘抄的这段里头,宝钗两次嗔她不去倒茶,其实早在宝玉进来的时候,宝钗就吩咐她去倒茶了:(薛宝钗)“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然后就写薛宝钗眼中的贾宝玉的穿戴、写宝钗看到那块玉、写宝钗要看那块玉、写宝钗眼中那块玉的形状大小、质地、上面刻的字,这么长时间,金莺一直站在旁边没动(即便薛宝钗对下人再宽容,奴才们也不能够大胆至此)。等薛宝钗看完了玉,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念了两遍,注意是念了两遍“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像极了相声逗哏的等不到捧哏的配合),念完了不跟贾宝玉说话,却转头跟金莺说话(这八个字跟金莺有啥关系?真要她去倒茶,早该说了,而且不会笑着说,早该怒了)。好吧,这种推测可能要被宝钗迷们怼了,但这些细节看来太可疑了,太像预先安排好的了。
其实我也爱宝钗,我也不愿意相信这是宝钗安排好的,我更愿意相信是金莺自作主张(这样的话宝钗念两遍“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就不是在提词),或者是别人安排的(比如说薛姨妈)。毕竟金莺最后那句话被宝钗打断了,她说“必须堑在金器上……”没说出的话估计会是要跟有玉器的人喜结良缘之类的话吧。但即便如此,宝钗至少是默许这种自作主张的行为,从头到尾她对金莺说话都是笑着说的,即便最后打断金莺,也不见她生气。
再说说这第八回前半部分,把宝钗捧得好高啊,薛宝钗外貌“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对照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太般配了。“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薛宝钗念了两遍,“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贾宝玉也念了两遍,金莺说得好,这两句话是一对儿。难不成曹雪芹自己都认为宝钗跟宝玉更相配么?我不这样认为。般配是般配,可惜是世俗的、功利的般配,是“好了歌”里“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的般配。这里脂砚斋有一段眉批:“恨颦儿不早来听此数语,若使彼闻之,不知又有何等妙文趣语,以悦我等心意。”我太赞同了。我也想着要林怼怼早点出场,来怼一怼这散发着浓浓铜臭味的般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