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李鸿谷
中国考古的重要性 1949年后,中国的考古发现,年年大丰收,就连人称“文化浩劫”的十年,都是大丰收,不仅我们自豪,世界上的考古学家也刮目相看。 于是,中国考古界便有了“中国学派”崛起的呼声。什么叫“中国学派”?主要是两条,一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一条是中国特色。20世纪下半叶,美国考古学独步天下,无论“过程考古学”,还是“后过程考古学”,都是非马克思主义指导、带有美国特色的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虽有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的一支,但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并非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美国考古学的特色有二: 第一,美国远离欧亚大陆,跟古典学、艺术史、近东考古扯不上,它以美洲印第安文化为对象。美洲考古是在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背景下发展起来,它与非洲、大洋洲的考古更接近。它的参考书,不是历史文献、铭刻材料,而是民族调查、民族志,考古属于人类学。 第二,美洲考古以史前为主,而史前考古,无书可读。考古学家更热衷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玩理论、玩方法。认为考古不光是挖、不光是记录、不光是编年排序,重在思考,重在阐释,重在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复原。这种风气是在美国特有的环境下被逼出来的。 丹尼尔(Glyn Danie)《考古学一百五十年》一书提到,这一百五十年是从1800年到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5~1970年是后来补写的。西方考古学家说中国考古落后,主要是指1949~1979年,他们不来,我们不去,没有沾上美国考古学的“仙气”。但这一时期恰好是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他们我同样错失了研究中国考古的机会。 引自 总序 李鸿谷
71人阅读
马里扬泊列的树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