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引驰讲《老子》和《庄子》 41
百年之寿,大体是相同的,但对时间有限的意识,却是随着日渐失去与它长相守的机缘而增长的。讲得直白些:失去越多,我们才越明白。在这个意义上,人要更痛苦。 要突破时间的限制,超越有限的人生,儒家的想法是努力作为,留下善行善业,在身后依然有益于人群和社会。庄子或许不这么想,他更多的希望人们能打开精神的空间,从更长程的视野来观察生活,把握有限生命的意义,而非局限在眼下的蝇营狗苟。人生没有那么多过不去的坎,也没有那么多不能放下的执着。苏东坡有一首词,是他经历了几乎让他丧命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写的。那晚他喝醉了酒,回到家门外,家中小童鼾声大作,敲门都不应,东坡忽然感悟道:“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其实得到了庄子的启发。《庄子·知北游》里有“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之语,意思是你的身体并不是你所真正拥有的,只是天地自然暂时托付给你的一个形体,既然如此,就不妨坦然接受事实,“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庚桑楚》),好好保全你的身体和性命,不要忧心忡忡、辛苦操劳,自然地过好这一生。 引自 三、陈引驰讲《老子》和《庄子》 41 “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人的情感往往是不必分析的,分析的时候感情就已不在。 引自 三、陈引驰讲《老子》和《庄子》 41
84人阅读
琵琶鱼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三、陈引驰讲《老子》和《庄子》 41
-
八、姜鹏讲《资治通鉴》
司马光认为,规则不仅仅是工具,也是价值。 只有规则对所有人都有效的时候,才能显现价值,哪...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