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作为历史的《太平记》
那么,这样的“物语”又创造了怎样的“现实”呢?实际上,这 部名为《太平记》的书,不仅仅是对南北朝历史进程的简单叙述。诚然,故事的主线是从后醍醐天皇践祚至足利义满继承将军、细川赖之就任管领之间五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是,在叙述过程中,经常有各种 言论插入,有时甚至会牺牲故事全体的流畅性。例如,从《史记》和 《汉书》等中国史籍中采录的逸闻、各种佛教说话、关于《日本书纪 ·神代卷》的各种中世异说(日本当代学者称之为“中世日本 纪”),等等,这些复杂繁多的物语群以在主线剧情中登场的语言和 构思为线索,插在全书各处。例如,第十六卷讲述了南北朝分立初 期,足利尊氏与后醍醐天皇决裂、转而尊奉持明院统的光严上皇的经 过。在这一节之后,马上以这件“立定皇统”之事为线索,插入了 “日本朝敌事”,回溯“日本开辟之始”,讲述“朝敌灭亡”的故事 和“中世日本纪”中极具代表性的“第六天魔王”(日本原是魔王的 领地,天照大神隐瞒本意与魔王订约,建立国家)的传说。《太平 记》中遍布此类插话,宛如对主线的批注,引出各种值得参考的信息。 通读《太平记》,大概看不到一贯的统一性。不如说,这部作品 缺乏物语的统一性,需要极大努力才能通读。然而,重要的并非评价《太平记》作为一部作品的完成度。《太平记》之所以不是一部一以贯之的“作品”,是因为这个故事不断与“现在”发生关联,被重新讲述,逐渐演变。再加上前文提到的那种穿插信息的手法,故事的结构就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结果,就像有学者形容它是“最全面的教科书”和“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大隅和雄《中世——在历史和文学之间》),《太平记》成了一部方便的指南书——“只要读了它,就能掌握一套世间的常识”,在中世后期和近世得到广泛阅读。数百年来,《太平记》不以文字为媒介,而是由被称为“太平记讲师”的说书人在人群中传播。借由反复的讲述,《太平记》中收录的故事最终成了“谁都知道的故事”,甚至可以说作为对世界结构的思考,被反映在政治思想上(若尾政希《〈解读太平记〉的时代》)。
中世后期陆续成书的许多“军记物语”也反映出《太平记》的影响。例如,讲述室町时代关东争乱的《镰仓大草纸》(作者不详,室町时代后期成书)也被称作“《太平后记》”就是因为它的构想源自讲述《太平记》未收录的逸闻。还有,以应仁之乱为题材的《应仁记》(作者不详,文明年间[1469——1487]成书?)也多处运用了《太平记》中的插话和描写技法,有时甚至会原封不动地借用《太平记》中的文章。总之,这些作品都是以《太平记》中世人皆知的常识为前提来构思并形成的。
想象力📡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章:作为历史的《太平记》
-
终章:南朝的去向
政治与历史不可分。或许正因为明白这点,义满才采取了慎重的态度,想要回避和南朝方进行决定...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