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第四章笔记
《人物》第四章讲的是由外到内的人物发想,也就是外来的灵感是怎么来的。
作者认为刚开始冒出来的惊天灵感往往都是陈词滥调,只有经过淘洗留下来的宝贵意见才是独立的成功灵感。
而灵感的来源从外向内有这么几层:现实、故事媒介、类型惯例、故事的转折点和主题与人物的背景故事、以及最后最中心的,作者的自我(下章讲)。
·现实生活的灵感
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外层的灵感来源。现实嘛,创作者最容易观察得到的东西。
但作者认为,现实的东西依然是被蒙蔽的,如果要作为故事的灵感,就必须看到表象下的事物,挖出真相来,而不能只是照抄——那样是没有可信度和真实感的。
关于出现人物灵感的瞬间,作者的描述是:人物不够真的时候,作者可能会感觉没必要写他。但如果特征一点一点累计起来,可信度就会逐渐增加。最后,当量变产生质变时,就会冒出一个独特的面向,突然间把这角色整个人的形象都反映出来。而这个“画龙点睛的细节”,正是从现实中挖出一个有意思的角色灵感。
其实这段我还是心存疑惑的,但唯独可信度会逐次累加这件事,我认为值得思考。
·故事媒介的灵感
往内一层,故事是什么载体也会给作者以灵感,也影响创作者的身份认同。不过在这里作者的建议是,不要局限于自己常见的载体,书页、舞台、荧幕上的故事,创作者都可以参考。多多在不同媒介公开故事,面对反响,留意自己创作技巧的进步才是上策。
然后作者还嘱咐了一下,如果要把身份认同推向更深的层面,需要问自己这么个问题:我是热爱心中的艺术,还是热爱身在艺术里的自己?前者是生命里有力量让人提笔传达想表达的,后者是符合自己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想象。
很久以来我都可以回答是表达欲望,但现在,它可能的确已经被磨损了。
·故事类型的灵感
再往内一层,不同的类型和惯例都会给人灵感。很多灵光乍现都来自于创作者自己熟悉的故事类型,不管是出自什么媒介的对白,还是处理的很好的意向都可以是灵感。热情能够启发人,成为故事人物最好的灵感来源。具体媒介和类型,作者说十四章再讲。
接下来讲的是每个故事都有的三个东西:事件、主题、人物背景
·事件的灵感
事件指的是if,想象假设xxx发生了,我会有什么反应。这种想象就能激发人的灵感。尤其是触发事件。它不但可以想象某个人遇到某个情况会怎么反应,也可以反推一下,面对这个触发事件,谁反应最大。比如大白鲨:假设有个鲨鱼吃了旅客(触发事件),那什么样的人物会去追捕这只鲨鱼。
这里附赠了斯蒂芬·金的创作谈,它的小说一开始会是情节驱动的,用主角无法掌控的力量导致触发事件。但在这之后,他会让笔下人物主导故事发展,做出作者都始料未及的决定。
·主题的灵感
所有故事的主题,究根结底只有一句话:【生命如何,以及为何改变】。
这是个很有趣的结论,虽然作者在《故事》里反复透露了很多次,但说得这么精辟却是在这里。故事的意义会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改变了故事核心价值的取向,通过这些价值的转变——为什么会这么转变,如何这么转变——意义就诞生了。
所以,就是说,在故事走到高潮的转折点,那些藏在社会表象下或者故事人物潜意识里的意义会突然显现,让作者自己都惊艳到。
但是,反过来不行。如果作者以某个信念为主旨,用剧情和人物搬演这个新年,那创作的即兴和自发性都会消失,也不会产生意料外的体悟。越是狂热地想证明自己的观点,那故事就会变成直白的说教,故事人物也只是变成大道理的传声筒。八股文和中世纪的道德剧都是这个例子。
这点我还挺有体会的,我在写光辉同行时,深刻地感觉到了,如果执着于表达一个东西,那其实很难真正地表达好它,人物会扁平到不能再扁平,对白也是直白到让人生厌。相反,如果以把故事讲得精彩为目标,那反而能促成很棒的人物和故事。初稿和终稿正好代表了主题启动和故事启动两个的样子,真是让我感慨。哪怕是商业写作,非被主题困死,也只能写出平庸之作啊。
总之,意义和结论根本不是能一开始就发现的,比起机械化地用信念带动剧情,还是在创造人物的摸索过程中发现的意义更有见地。写故事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没法从末尾走向开头。
·人物生命史的灵感
人物的背景故事是有意义的,人物的过去充满着动机的催化剂,还有人物的面向。很多人物的背景故事可能只有寥寥几笔出现在小说里,但那些信息是基础知识,让创作者灵光一现。
我的理解里,这里的人物背景大多指的是非主要角色,因为主角的背景故事往往会安排得明明白白。所以,只有这些没必要特地凹出过去的角色,才称得上写“人物小传”。
作者认为,人物小传的用法,是利用【重复出现】的模式,而不是其特异之处。反复出现的情绪和感受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记,而特异的东西不一定。只有反复出现的情绪和感受,才会影响人的动机、气质、性情、个性等等特征。
利用人物小传中重复出现的模式,而不是特异之处来塑造这些人物,这是作者在《故事》里也强调过的。虽然我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自己就经常用特异的故事来塑造特异的主角,但也用别的方式使其变得可信),但我认可仅仅用特异的背景塑造出的人物往往很不可信。一个例子就是如龙。我一直觉得如龙里出现的很多配角都特~~别扁平,仅仅用一个特殊事件就让他们做出这些事?太不可信了点。果然要塑造特异的人物,需要足够多特异的模式和环境,和更多的重复且有真实性的东西才行。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一下,在打造触发事件发生前的人物生平时,可以聚焦青春期这段时光。这是人物开始想象未来、进行尝试、创造意义和目标的时间段,也是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时间段。现在很多故事也会把塑造他们人格的事件放在这里,我想这就是主要原理了。
·角色自述故事的灵感
这是最后一个由外而内创造人物的方法了:【让故事人物坐在你面前,然后请他诉说自己的故事】
人物自述故事,传达出了人物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及如何看待周围现实。我可以问他有关他人生的高点、低点、转折点、成功、失败,以及其他令他倍感压力的时刻。
但要记住,无论何时,人物描述自我时,都是带着对自己有利的部分的,他们讲的故事下面肯定别有用心。我们要继续往下看,看穿他们的假面,问他遇过最棘手的两难,身处危机时做出的决定,面对高风险时采取的行动。
故事人物的内在矛盾会构成他们的面向,聆听他们自我故事时,也要留意他内心的对立面……这个第九章细说。
总之,要看透人物的内心,要不停地问角色“为什么”,以及“信念”。为什么做出这些事情,怎么解释他的所作所为,他渴望什么,要怎么满足,是否有计划。他认为什么是好的,他信任什么,他愿意为了什么冒生命危险,什么信念把他的世界整合在一起……以及这些信念什么时候可能会突然改变。
就是这样,角色自述会显现他们的本色,也是这样让我们创造人物。我自己写的诺尔莫自述故事就是一个挺好的例子,他讲述自己过去时引经据典,循循善诱带着猜谜,最后又留着悬念。虽说没有完全做到作者所说的为什么和信念,但可以说把他这个角色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得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