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与书籍制度
竹木在用于笔墨书写之前,必须进行处理,才能成为适宜书写的简牍。东汉王充在《论衡·量知篇》中,曾简单记载从竹木到简牍的制作过程,大意是:竹子和树木生长于山林之中,先要把竹子砍下来,截成一定长度的圆筒,然后剖成一定宽度的竹简。大的用来抄写经书,小的用来写抄传记。木头也要截断为一定的长度,然后剖成木板,刮削平整,就成为可以书写的木牍,写奏章的时候一般用木牍。竹子在刮削之前,还必须作“杀青”处理。所谓“杀青”,就是因为“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西汉学者刘向在整理汉朝国家图书馆藏书时,就曾专门谈到这个过程。未经刮削的竹子,如果直接书写,不易吸墨。刮削过的新竹,仍然内含水分,易招虫蛀,容易腐朽,也不利于长久保存。因此,凡是竹简,必须要放在火上烘烤,竹汁被逼出来,就像竹简出汗一样,所以竹简也被形象地称为“汗简”。“杀青”“汗青”,这些与竹简简相关的词语,在纸本时代仍然被人沿用,作为文章或书稿写定的雅称。由于竹简多用以记录史事,“汗青”遂被借用来指代史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名篇《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用了这个典故。 引自 ——简帛与书籍制度
66人阅读
懒残僧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金石文字的书刻与传播
在刻石之前,通常由善书者将文章抄写于碑石之上,以便工匠依样携刻。蔡爸不仅文章出众,他的...
-
——简帛与书籍制度
-
——简帛与书籍制度
除了图文,简帛中还有表。算法表是其中最为有趣的一种。简单的九九乘法表在不少地方的出士简...
-
——抄书、藏书与读书
元王曾的父亲特别敬惜字纸,每次见到遗落地上的字纸,都要小心地捡起来,设法洗干净了,再焚...
> 查看全部1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