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blackfeatherc (多晒太阳)
在读 西方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 第一讲 西方哲学的当代转向及其前沿问题
- 通过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伴随着古典哲学的丧钟,哲学的地盘并没有萎缩,而是以变换了的方式在不断地扩展;哲学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但没有被减轻或取消,反而日益深重了。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我们把全部人类的可靠知识比作一个圆圈,那么伴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这个圆圈也随之迅猛地膨胀,而这个与圆圈之外的领域就是边界、框架和未知的世界,也就是哲学所关注的领域,它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换言之,哲学作为“有学问的无知”是与科学本身相伴成长的。
- 比如,对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深入解读一直是滋养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养料;当代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争论也从来不缺少霍布斯、洛克、卢梭等经典作家的参与;康德、黑格尔甚至为当代难题的解决提供了直接的参考范例。另一方面,如黑格尔所说,哲学是在思维中把握时代精神;现代世界的变革、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与社会现实的重大变革给哲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探索与回应构成了当代西方哲学的时代特征与现实的方面,并且越来越成为当今哲学的主题。一系列具体而紧迫的课题不但进一步冲淡和模糊了哲学阵营内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界线,而且促使哲学家们比以往更加主动地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参与到有关事件和公共热点的讨论中来。哲学主题日益呈现出民主化、生活化、实践化乃至碎片化的特征。
- 按照当代德国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的概括,“四种现代思想主题标志着现代与传统的决裂”,它们是:后形而上学思想、语言学转向、实质理性让位给程序理性以及理论优先于实践关系的颠倒。
- 首先,当代哲学不再执着于终极性、整全性的形而上学思想,而是以科学为蓝本,借助专家知识来进行反思包括科学本身在内的各种生活现象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即借助具体学科的丰富性与精确性来理解和解释世界与人生的现实问题,不再拘泥于发明真理和发现真理,不再留恋单纯概念的分析与构造,而是“通过阐释来推动生活世界的自我理解进程”。
- 其次,从近代意识哲学到当代语言哲学范式的转换,意味着一场方法论的革命,即用语言与世界、命题与事态的关系取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而摆脱传统哲学关于自我意识、先验性的主观封闭性和不确定性。
- 再次,哲学所代言的理性精神不在停留或满足于逻辑推理的抽象层面,还必须在其所属的实践与历史定位中表现为结果的有效性,而这又有赖于人们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这样一来,真理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主体认识与对象的符合或理论的融贯自洽,还应当通过切实可行的程序达到普遍一致的认同。这种程序理性不但可以避免工具理性的偏执与暴政,还有助于抵御各种怀疑主义的攻击。为了达成真理性共识需要构建一个保证真诚性和公正性的沟通平台,这正是哈贝马斯本人致力于实现的理论目标。
- 最后,……
- 仅着眼于与重大现实密切相关的领域来讨论当代西方哲学的前沿问题,它们起码应当包括:科技革命与人性的冲突;合理社会制度的设计与难题;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
- 科技革命与人性的冲突
- 对于科学本身的局限性,人文主义强调,科学只是对世界的描述和说明,并不能理解和解释人与世界存在的意义,而后者对于人生更为重要,因而不应希望用科学技术解决全部人生的问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的本质是由现代技术的本质决定的,它把世界看做图像,用事先筹划好的方案(数学化方式)来规整事物的存在。这是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宰制”,它向自然提出要求,逼迫人将周遭万物放入订制好了的需求框架之中。于是,山川河流变成了有待开发、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持存之物,甚至人自身也成了“劳动力”“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在海德格尔眼中虽不失为人们揭示事物真相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成为人生在世主导乃至唯一的方式时,我们就会错失事物存在和人类生活的其他方式与本真意义。海德格尔认识到,盲目抵制新技术是愚蠢的,但危险在于,我么在对技术的不知不觉的依赖中会被嵌入技术对象,最终被技术对象所奴役。他提倡一种对现代技术既说“是”又说“否”的“泰然处之”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技术对象的必要利用说是;我们同时也可以说不,因为我们拒斥其对我们的独断的要求,以及对我们生命的本质的压迫、扰乱和荒芜。”
- 站在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上,哲学家对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诸多具体问题的积极介入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正如拉兹洛所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作出错误的选择,我们的下一代就将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代人。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消失了,人类所拥有的洞察力、创造力、爱和同情心的不可估量的潜能也将从宇宙的历史舞台上消失。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是决定命运的选择:是进化和灭亡之间的选择。”
- 争论中的正义方案
- 这一不容否认的事实摧毁了民主社会公平竞争的神话: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寡不仅是由劳动所得决定,更由继承的财富决定,因而出身要比后天的努力和贡献更为重要,今天的西方正在向承袭制倒退,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受到了威胁。在皮凯蒂看来,“历史会怎么演变取决于社会如何看待不平等,以及采取怎样的政策和制度去衡量和改变不平等”。
- 针对保守主义关于“平等革命”将断送西方文明的论断,罗尔斯以他的《正义论》作出了反击。他认为,“一个社会体系的正义,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罗尔斯的第二正义原则依据的是这样的理由:正义的分配制度之所以向弱者倾斜,是因为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样,其分配并不是平均的,个人的偶然所有都应视为公共的好处。也就是说,个人源自先天的禀赋或残疾、源自出身的富有或贫穷,但是所有这些又都是与现代政治的自主原则即自由(个人选择与努力)无关的自然或社会的偶然性,因而是现代政治制度设计力图客服和减少的因素与差别。……这种理想化的论证设计引来了多方的批评与指责,也激发了近三十年来运气平等主义思潮的兴起。
- 像哈贝马斯一样,许多学者都试图在经济公民和国家公民之外,通过探讨世界公民概念的政治、法律意义,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形势变化,在世界主义的框架内探索实现全球正义的可能途径。然而,正像二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言:“人性表现得最不值得尊重的地方,莫过于在整个民族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方面了。任何时刻都没有一个国家在自己的独立或自己的财产方面,是有安全保障的。”近年来,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的趋势有所抬头,这表明:国际社会的自然状态至今还没有从基础上根除,对于全球正义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 未完成的现代性规划
- 现代性问题既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又是一个特别的哲学课题,因为它不但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学、艺术等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和领域,而且涉及对迄今为止整个西方文明的总体性认知和评价,特别是涉及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与历史命运的选择和思考。人们甚至可以笼统地把当下的所有哲学问题都归结为现代性问题,因为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前者关系到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学的理解和把握,后者关系到面对当代的种种危机与风险应当作出的选择与回应。
- 科技革命与人性的冲突
- 第三讲 当代西方知识论问题研究
- 认识论或知识论作为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部门,主要研究知识的性质、来源及其局限性等问题。
- 当代知识论主要侧重研究以下问题:(1)什么是知识?即在何种条件下我们可以说一个认知者具有知识?(2)什么是认知辩护?即在何种条件下一个信念得到辩护?(3)我们能否得到真正的知识?即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认知怀疑论的挑战?(4)认识论问题是否受伦理问题、实用问题以及其他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何种程度上认识论问题受到非认识论考虑的制约?(5)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工智能学的发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哲学认识论的发展?
- 盖蒂尔反例→戈德曼的“因果知识说”→诺齐克的“虚拟条件知识说”
- 笔者认为,当代知识论有关知识问题的许多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justify”以及“justified”意思的含糊不清造成的。到底什么算“辩护”?什么算是“得到辩护”?
- 当代知识论在讨论知识与辩护问题时,其论题还包括基础主义与一致主义之争、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争、怀疑论对辩护的挑战、语境主义、德行知识论、社会知识论等。
- 第四讲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问题研究
- 当代心灵哲学主要关注的是意识、心理状态和心灵的本质等问题。当然,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主要论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概括。本讲打算从意识的性质、心灵内容、心灵形而上学和认知科学四方面展开介绍
- 意识性质理论
- 布洛克的智能意识和现象意识区分理论
- 罗森塔尔的高阶次思想论
- 阿姆斯特朗的高阶次知觉论
- 德雷斯克的事物意识与事态意识理论
- 因此,使意识成为可能的不是高阶次的思想或知觉,而纯粹是意识主体自身自觉的对象或内容。由于德雷斯克更为强调意识表象的内容,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第一阶次的表象论”。
- 德雷斯克的另一个理论重点是他对“事物意识”与“事态意识”的区分。他认为,事物意识不需要主体具有概念能力,任何有知觉的动物都可以有这种意识,而事态意识则是我们对事件发生的概念化意识。……事态意识是有语言能力的动物的特有意识模式,这种意识模式应该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 查默斯的僵尸论证与意识自然论
- 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之争
- 自然主义化的核心思想是:每种事物在本体论上都是自然界或物理世界的一个部分,在认识论上都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如何在纯物理世界中确定意识或心灵的位置。其中,意识的感受性在物理世界中的本体论问题又是当前心灵哲学中的重中之重的焦点课题。意识的感受性指的是我们在看到颜色、尝到味道或感到疼痛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特定的现象感觉特性。……按照分析哲学的自然主义化观点,心灵或心理事件是自然世界或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
- 在将意识感受性自然主义化的尝试中,物理主义哲学家们大致提出三种方案。
- 第一种方案是取消论。……这种版本的物理主义是彻底的、极端的,但辩护起来有很大难度,因为在直觉上和道理上我们难以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日常心理概念会与成熟的科学理论框架格格不入。
- 第二种方案是还原论,其策略是将意识感受性还原为物理世界中的存在物。
- 第三种方案是伴随论。这种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只有物理学中的基础的、物质的特性是以一种基本的、独立的方式在自然界中存在,其他所有特性,尤其是意识的特性,都仅仅是与物理特性相伴随而存在,都是以被物理特性的存在所实现的方式而存在的。
- 反物理主义哲学家将我们的通常直觉发展成各种各样反物理主义哲学论证。其中有六种论证较有影响。
- 模态论证。克里普克。
- “主观特征论证”。托马斯·内格尔。
- 知识论证。杰克逊。
- 解释沟论证。列文。
- 二维语义论证。查默斯。
- 心灵因果性论证。金在权。
- 当前物理主义心灵哲学的问题
- 最终权威难题
- 意向性及相关问题
- 心理状态的私密性问题和主观性问题
- 心灵内容
- 心灵内容当然与思想有密切关系,那么,命题态度或思想的本质是什么?另外一个问题是有关心灵内容究竟如何被决定的问题,即狭义内容和广义内容之争问题。狭义内容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状态的内容是完全由这个人的内部特性和状态所决定的,而广义内容理论则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状态的内容至少部分地甚至全部地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我们心灵或头脑中的内容怎样在自然世界或物理世界中确定其所指的问题。这个方面的研究也被称为心理语义学。
- 心灵形而上学
- 指心灵现象或心灵状态在自然世界或物理世界中的本体论地位问题。
- 行为主义理论
- 功能主义理论
- 同一性理论
- 取消论
- 联结论
- 交互作用论
- 附随现象论
- 罗素式一元论
- 指心灵现象或心灵状态在自然世界或物理世界中的本体论地位问题。
- 认知科学
- 意识性质理论
- 结语
- 在心灵哲学领域,目前广受注目的最大难题乃是意识感受性问题或所谓现象意识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难以用物理属性来解释的就是这样一个难题:纯粹的物理过程如何能够产生主观经验?纯粹的物理刺激与物理反应如何能产生丰富的经验内容?意识的感受性具有主观性和内在性,我们不可能拿动物的感受性和人的感受性作比较,也不可能拿两个人的感受性来作比较,甚至我们自己在不同时间的感受内容也会因记忆的模糊而很难作出精确的比较。对于这种主观性和内在性,我们又如何可能通过分析意识对象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来加以认识?
- ……因此,我们恐怕永远无法解决心身问题,我们永远无法说明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能够产生意识活动,我们人类不具有理解意识如何从大脑产生的能力。
-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传统哲学所谓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经过几十年心灵哲学的发展,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似乎又回到了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说物质决定意识,那么这种决定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能够认识和把握这种决定关系的细节吗?
- 当代心灵哲学主要关注的是意识、心理状态和心灵的本质等问题。当然,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主要论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概括。本讲打算从意识的性质、心灵内容、心灵形而上学和认知科学四方面展开介绍
- 第七讲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
- 围绕“现代性”和“后现代”展开的争论不但旷日持久,至今尚无定论,而且覆盖广泛,几乎涉猎到所有的知识领域。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性”所涉及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当下,相关讨论的实质就是对处在当前世界历史阶段的人类生活、社会存在、精神状况乃至知识体系的特征、本质和合理性的总体性考察与评价。这种考察与评价不但关乎对于人类自身及其历史的认识与总结,更关乎人类的命运与未来。
- 尽管人们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但是我们大体可以在三个层面上来讨论现代性这一概念:(1)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历史分期意义的概念,“现代”指称一个特定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展现出与以往迥然不同的形态与特点;(2)社会学对于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制度构成及其运行机制的系统研究是对现代性的实体性描述;(3)现代性最内在、因而最具普遍性的含义是指精神或观念形成的现代性,它是对现代的时代精神、基本价值和核心信念的抽象与概括。
- “新时代”及其历史意识
- 表面上看,公元1500年前后发轫于意大利,以后又扩展到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复兴”的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艺术;而从精神实质上来看,由于古代文艺的风格是与中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精神统治相对立的,它展现的是与“上帝之城”不同的风俗文化。“人文主义者”们热情讴歌、大力模仿重新发现的古代文化,不过是要通过恢复一个不受传统重压的往昔来冲破现行传统的桎梏,用古希腊罗马的权威来对抗中世纪罗马教会的权威,从而最终摆脱一切形式的权威,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可见,“现代”不但是古今断裂的时间意识,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批判意识,一种发展、进化的历史意识,它在涤荡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中达到了思想的自觉。正如康德所总结的那样,启蒙思想家们号召人们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智力量,摆脱由于习惯依赖于传统的权威而加于自身的不成熟状态,挣脱襁褓,走出混沌与无知,走向理智、成熟与自立,从而否定生而有罪的罪恶感意识和今不如昔的历史观念,树立乐观、进步的人生观与历史观。
- 现代化与现代社会形态
- 吉登斯认为,工业化世界作为生产过程中物质力和机械的广泛应用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是现代性的第一个制度层面;资本主义作为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是现代性的第二个制度层面;现代性的第三个制度层面则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组织化权力超越时空的限制而对社会关系进行规则化的控制。
- 现代化过程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对传统的反叛、背离与改造,它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与教育的平民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共领域的崛起和大众传媒的增生与扩散紧密联系在一起。
- 现代主义文艺与观念形态的现代性
- 现代化的进程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和行为方式,而且将外在的改变最终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结构与情感-认知模式,由此形成的观念形态、价值诉求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与社会各领域,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表现为规范日常行为的道德观念,也表现为好恶爱憎的情感体验;既决定着人们待人接物的心理定势和自我设定的人生态度,也影响着追求时尚的喜好或趣味。
- 初看起来,现代主义文艺更多表现出对于古典文艺的反叛和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但是,应当注意到,这种反叛与批判恰恰是以古今断裂的历史意识和现代社会的结构变革为背景的:一方面,像康定斯基这样一些先锋艺术家不断探索艺术形式结构的抽象可能性,相信“审美想象力能够表达任何一种其他经验形式都无法触及的精神现实”;另一方面,“现代主义把自主的世界和碎片的世界并列而置”,“现代社会把对内在自主性的寻求转向了主体性,主体性能够用经验的碎片重构出一种新的统一原则。”也正因为如此,“朝着深奥微妙和独特风格发展的倾向,朝着内向性、技巧表现、内心自我怀疑的倾向,往往被看作是给现代主义下定义的共同基础。”
- 精神或观念形态的现代性,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主体性原则、理性化手段和世俗化后果
- 主体性原则
- 正是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本身所具有的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理智力量得到了肯定,一切外在的权威只有经过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才能得到普遍的承认,人从此也不必祈求上天的启示或神圣的意志。也是由于自我意识,人按照自身确定的合理的理由和目标来行动,他的主体地位才得以确立,自己决定自己的自由意志才得到证明,传统的、神学的道德最终被以人的自由为原则的现世伦理所取代。
- 理性化手段
- 从自我意识哲学发展出来的理性首先是批判的理性,它必须符合逻辑的无矛盾性和普遍有效的客观性,因而允许在任何条件下的公开检验。这样一种批判理性将古代的求真意志发扬光大,最终成就了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理性化的社会制度与规范程序设计。
- 现代主义文艺即使表面上看起来离奇、怪诞,与理性精神大相径庭,但它依然贯穿着先锋形态的求真意志、批判精神。一方面,现代主义文艺对虚伪、平庸大加鞭挞,不断要求挑战和超越现实;另一方面,它积极探求人的思维、经验、感受能力的极致,从而以否定的方式展现由理智、情感和意志构成的完整的人的心灵,在自我批判中追求完美。
- 世俗化后果
-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理性化的过程即祛魅化的过程,也就是神圣的传统与神秘的权威日趋衰亡的过程。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彼岸的空间隐退了,教会及各种传统的权威不再具有往日的威风,一切都恢复了事情本来的自然面貌,日常性、此岸性、世俗性重新回到人们真实欲望的视野之中。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每个个体人的幸福与能力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鼓励。
- “新时代”及其历史意识
- 在政治经济层面,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被视为最深刻的一种现代性批判,它向人们证明:资本主义一方面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想象;另一方面,物质财富的增殖不但没有带来人的解放,而是造成人性的贬值、人的本质的异化。在社会制度方面,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世界通过理性化手段逐渐形成并制度化的社会结构、管理体制日益成为束缚理性存在者的牢笼。在文学艺术层面,浪漫派作为历史上与启蒙相伴而生的对应力量,对于现代人依靠自身力量建造人间天堂的信念忧心忡忡。尽管它表达出“重新开始”的历史意识,但最终不得不把向往的目光投向神性永恒的空间和田园牧歌的梦想。在哲学思想方面,德国古典哲学集近代理性、自由理念之大成,而它在为社会现实的变革作出理论论证的同时,也培养出晚期谢林、叔本华这样一些非理性主义思想的先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揭示出人由以傲视一切的理性不过是人的心理结构显露出来的冰山一角,“理性”恰恰可能是由“非理性”主宰着的。
- 20世纪的社会批判理论正是继承了这些思想资源,多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指出这样一个“被宰制的社会”因剥夺了丰富的人性而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从而使自由独立性变成了依赖,使理性变成了非理性,使解放变成了奴役。所有这些都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性本身的疑惑,从而成为后现代理论的签前导。
- ……可以说,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激进政治运动在失败后的一种转移,“新社会运动已经预先提出了非中心化、差异等后现代原则,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和文化关系政治化的新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去中心”“求差异”“测不准”“不完全”的社会、文化时空里,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 后现代主义思潮并不是统一的思想运动,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激进的后现代流派外,近来也出现了以格里芬为现代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各种后现代思潮的共同之处在于对于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这些批判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主体之死
- 由于主体性原则突出人的能动性、先验性,将人置于世界中心的地位,从而导致人将自身视为自然的主宰,造成了对于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的破坏。在福科、利奥塔等人的笔下,“主体”意义上的人只是现代性的一种虚构,是写在沙滩上的形象。这是因为,自我并不是一座孤岛,而是处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的,受政治体制与文化、教育、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所以,人并不是现代性所认为的那样,是主体,是能动的创造者,相反,他是被构造起来的。
- 启蒙的辩证法
- ……当人们将工具理性看作是最高目的的时候,这一设计就违背了它的初衷,而成为对于价值理性,即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这一目标的压迫或障碍。
- 韦伯就曾由此指出了现代性的悖论困境:工具理性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精心设计的制度和规训网络最终将整个社会构筑成剥夺价值与自由的牢笼。这样一来,以理性化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恰恰是非理性的!
- 阿多尔诺进一步将此困境概括为启蒙的辩证法:启蒙通过对客观的外在自然和遭到压抑的内在自然的统治而走向自身的毁灭。
- 工具理性及其表现形态——科学就这样将解放与进步的“力量”转变成一种压迫的暴力。可见,后现代思想家的“解构”策略是通过对文本或现代文明档案的考古学或谱系学分析,向着作为前提条件的社会、政治的结构,向已经变成新权威的僵化制度提出挑战。
- 消解中心
- 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科学的进步并没有真正给人类带来多少自由、正义与和平,相反,贫富的两极分化、核冬天的威胁及不断发生的血腥的种族清洗宣告了现代神话的破灭。与主张普遍性的本质、中心、同一性、基础不同,后现代主义者张扬差异、边缘、他者,他们强调要在非强制性的多元竞争与合作中作出选择和行动。
- 在对抗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文艺以革命的姿态消解了现代主义原型政治的使命感,也消解了所有现代主义推崇的东西,如深度、恐惧、永恒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游戏的态度。这样一来,后现代主义也将自己置于两难境地,成为一种阻碍变革的文化。
- 在取消了原则、主题、距离、深度感与历史感之后,后现代主义只能进行重复的复制与拼贴,在倡导差别、多元、异质、共生的同时,制造着文化的雷同与标准化,制造着一种文化的帝国主义。
- 后现代主义文艺实际上是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风向标,它的创造冲动本来就源自于对现代性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是对有机整体无可挽回地消失的怀旧与悲伤。探究这一矛盾心理的成因从而就成为把握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本质的关键。
- 主体之死
- 所谓反思性就是指“主体性(自我)和客体性(他者,世界)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被彼此连接起来。”不论是自我、他人还是世界,都是经过反思性这个中介而成为人类的经验的。
- 实际上,反思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或状态,是认知与实践活动的普遍结构,也是现代性的最独特、最突出、也是最难把握的特征。它不但让社会科学家认识到了一种基本的研究立场,更让人们在它所带来的辩证性、复杂性面前茫然失措,以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忧虑关注现代社会所潜藏的风险。
- 在反思性的当代社会中,社会本身成为其自身的主题和问题。反思及其反思性的后果让人们认识到:“现代性的特征并不是为新事物而接受新事物,而是对整个反思性的认定,这当然包括对反思性本身的反思。”
- 所有的确定性都必须经过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相互映射的中介而得到暂时的确认。同时,当主体将自身作为认识对象时,主体就成为客体,在整体化与客观化的过程中自由与解放就有被扼杀的危险。工具理性的铁笼、启蒙的辩证法、发达现代性的自我消解、自我危害的风险,都能在“我思”为原点的形而上学中、在柏拉图的镜像隐喻中找到“原罪”。
- 现代性虽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性已经死亡。哈贝马斯就坚持将现代性看作一项尚未完成的规划,它虽然出了毛病,但并不是无药可救,关键是找出病根来。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的弊端源自于它从意识哲学出发进行自我辩护,个体性主体的膨胀最终造成了启蒙的悖论。走出困境的道路在于回到生活世界,建立交往理性,通过有效的程序确立理性的规范,从而使现代性走上康庄大道。这样的现代性原则依然是主体性的,不过不再是意识哲学的单称的主体,而是复数构成的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 像吉登斯、贝克等社会学家也认为,我么依然生活在现代的历史纪元中,所谓后现代只不过是现代性的激进化过程,是区别于早期简单现代化的现代化的晚期阶段,即反思性现代化阶段。联系到反思哲学的品质和现代性的反思性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主体理性的反思从来不是僵固的,它总是在变动中建构自身,在不断的映射中认识自身,它始终代表着一种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努力。就此说来,作为一种态度或精神气质,现代性与后现代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在本质上的统一的。这是因为:现代性自我反思、自我规定、自我超越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后现代性就隐含在现代性的这种自我超越的必然性中。
- “后现代性不是一个新的时代,而是对现代性自称拥有的一些特征的重写。”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后现代扎根于现代性中,“后现代性话语可以看做一种现代求索的深化”,而摆脱现代性困局的方案就是“在一种自我局限的主体性之内找到超越之道。”……
5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