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诗歌的修辞与历史意识 / 003
三、自反之诗
这首诗乍看之下平平无奇,似乎是一首歌颂渺小生命的赞歌。然而从“自居为平等的生命”一行开始,诗歌的气氛开始有了微妙的转变,到了最后两行,前面所营造的喜气洋洋的气氛戛然而止:“飞进门,又爬进窗,/来承受猛烈的拍击”!读者可能会纳闷:什么?这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诗歌如何结尾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因为诗歌总是奔向它的结尾(死亡),即它的完成。这首小小的苍蝇之歌的终点居然是一次戏剧化、令人愕然的死亡,这引人深思。如果联想到五十年代之后穆旦自身曲折的人生经历——留学、回国、被批斗等——再看看诗中的种种细节,比如“是一种幻觉,理想,/把你吸引到这里”,那么不难看出其中的自讽意味。 引自 ——穆旦诗歌的修辞与历史意识 / 003 反讽本身就是语言与语境相互“协商”的结果。穆旦晚年作语境是什么?死亡的胁迫,生存的阴暗,历史的同义反复:而反抗,几乎显得像卡夫卡《城堡》中的K一样荒诞到可笑的地步。与四十年代相比,穆旦晚年陷入更深的绝望与虚无之中,这时,诗歌之自反似乎成为仅剩的有力工具。 引自 ——穆旦诗歌的修辞与历史意识 / 003 “我傲然生活了几十年,/仿佛曾做着万物的导演,/实则在它们长久的秩序下/我只当一会小小的演员。”(《冥想》)当面临着历史的无尽循环与形而上的亘古荒漠,又可说个人所拼尽全力实现之种种不过是沙土上的虚妄建构而已。这里有生而为人的痛苦与酸楚,亦隐隐流露着诗人的高傲。这种高傲就是把自己化人尘埃的勇气。就像布罗茨基所言,“做众所周知的那座草堆中的一颗针——但要是有人正在寻找的一颗针——这便是流亡的全部含义”。 引自 ——穆旦诗歌的修辞与历史意识 / 003 因为反讽表面上涉及的是语言中字面义与潜含义的矛盾问题,而实际上传达的意思是,语言中的一切表达都不必当“真”,它既是对语言传达本身的不信任,也是对何谓“真”的本体论问题的悬置。实际上,穆旦晚年对于自身的存在和写作都有冷峭的否定:“又何必追求破纸上的永生,/沉默是痛苦的至高的见证。”(《诗》,1976) 引自 ——穆旦诗歌的修辞与历史意识 / 003 穆旦的写作绝不仅是空洞的修辞演练或者玄学诡辩,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历史,他不仅触及现代历史的种种阴暗面向,甚至在修辞的微毫细节中,也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意识。他向当代诗人展示如何“介人”历史。“介人历史”绝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反映”,相反,它是一种在历史处境中展现人性力量的有力途径,这与当下的诗歌写作有直接的相关性,如果我们无法否定“外部”的话,那么至少可以否定自身,这是诗歌仅剩的“自由” 引自 ——穆旦诗歌的修辞与历史意识 / 003
110人阅读
乌鸦炸酱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穆旦诗歌的修辞与历史意识 / 003
一、辞与物:语言更新问题 如果放在更长远的视野来看,从传统诗歌“近取譬”的“比”,到现代...
-
——穆旦诗歌的修辞与历史意识 / 003
二、“历史的矛盾压着我们” 穆旦对历史、社会的指控最后都归结到人性,这正是基督教的一贯特...
-
——穆旦诗歌的修辞与历史意识 / 003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